年4月8日至4日,我国迎来了首个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周,主题聚焦于“传承血防精神,加快消除进程”。血吸虫病,这一曾让无数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如今正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但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防治知识仍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血吸虫病究竟是何方神圣?人们又是如何与之结缘,又该如何防范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
0血吸虫病探秘血吸虫病,这一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发的慢性寄生虫病,在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中占有一席之地。它曾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2个省份内广泛流行,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深重的健康威胁。感染初期,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和肝区压痛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会出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腹水以及肝脾肿大等严重症状,甚至导致外貌上的显著变化,如骨瘦如柴、腹部隆起,民间因此称之为“大肚子病”。
0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要了解血吸虫病的传播,我们必须深入探究血吸虫的生活史。这种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包括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及成虫七个不同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成虫在终宿主(主要是人和动物)的血管内进行交配和产卵,从而进行有性繁殖。同时,胞蚴则在中间宿主(即淡水螺)体内进行繁殖和发育,最终形成尾蚴,进行无性生殖。这种复杂的生命周期,正是血吸虫病得以传播的关键。血吸虫病传播的关键环节在于其复杂的生命周期。当血吸虫病人或病畜的粪便排出体外后,其中的血吸虫虫卵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开始孵化,释放出毛蚴。这些毛蚴具有感染性,能够感染淡水螺(即钉螺)。感染后的钉螺在一段时间内会逸出尾蚴,这些尾蚴又可以在水中活动,并寻找新的宿主,如人和动物,从而造成新一轮的血吸虫感染。这一过程不断循环,使得血吸虫病得以持续传播。
0#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为有效预防血吸虫病,需采取以下关键措施:前往野外游玩时,务必避免下水游泳或戏水,更不要随意洗脚。特别是在见到警示标牌的地方,一定要远离水域,确保自身安全。在从事捕鱼、水上运输、管线敷设、抗洪救灾、船舶修造、水产养殖以及采砂等活动时,务必加强个人防护措施。这包括穿戴专业的防护服、胶鞋和胶手套,以确保自身安全。若不慎与疫水接触,请立即前往专业医疗机构接受检查,并根据医生建议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服用预防性药物。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我们能有效促进身体新陈代谢的速率,进而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
参考文献-[]汪伟,杨坤.开展精准防控,推动我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刘玉山.论新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的历史经验(—)[J].龙岩学院学报,2,40(06):43-[3]董国强,季旻珺,曹淳力,杨坤.跨学科视阈中的百年中国血防史研究[J].深圳社会科学,2,5(05):03-3+[4]李刚,谭晓东,龚洁,徐明星.城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防控新技术[M].武汉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