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毛泽东同志《送瘟神》诗二首发表60周年。年6月30日毛泽东同志看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所载《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通讯后,不由得感慨万千,“浮想联翩”,以致“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就《送瘟神》诗二首。
诗人以其伟大人格和气魄,饱含激情,超越古今,穿越时空,描绘了一幅人民群众战天斗地送走瘟神的雄伟画面,催人奋进。
1、“瘟神”曾是不治之症
血吸虫病曾一度肆虐于我国南方的广大地区,对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构成了毁灭性的威胁。血吸虫病重流行区有这样一首民谣:“男子肚子大,女人不生养,面黄肌瘦无力量,野外路边把命丧。”疫区呈现“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他们的悲惨命运和不幸遭遇成为中国近代一部难以忘怀的血泪史。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十分关心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年11月曾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各级人民政府极有成效的组织下,疫区群众结合农村建设,开展了大规模的血防工作,在血吸虫病的预防、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年毛主席得知余江县率先消灭了血吸虫病,看到多年愿望得以实现,怎能不激动呢?写下了“送瘟神”的光辉诗篇。
2、政府的责任与担当
历史上南京流行地区居民深受血吸虫病危害,全市除玄武区外均为血吸虫病防治区,沿江地区钉螺面积分布广,是全省血防重点地区。
建国以后南京市历届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血防这项民生工作,市、区党委或政府成立了血防领导小组,健全血防行政和业务机构,制定防制规划,落实血防经费,强力推进血防工作。
南京血防工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方针,市政府办公厅每年下发血防责任书,实行考核奖惩,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通过艰苦努力,全市于年达到国家血吸虫传播控制标准。
截至年,全市11个血吸虫病防治区均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今年南京市将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南京市血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部门协同作战与成效
血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多个方面。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彻底消除钉螺孳生环境是治本措施。南京市结合农林、水利和城市建设大力开展环境改造灭螺。
以来,南京市启动水利血防重点工程,投资近3亿元,对便民河、江宁河、七里河、板桥河、水阳江等18条通江河道实施硬质化护坡共公里,实施江岸护砌10公里。实施有螺沟渠改造10多处,防止钉螺扩散。
南京市建设部门结合沿江开发与保护,在沿江大桥、港口、码头建设中及时清除钉螺环境,在滨江城市建设中着力打造沿江风光带、滨江公园、湿地保护中心等,消除钉螺孳生环境,建成滨江宜居城市。
血防地区政府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血防地区农村改厕工作,血吸虫病防制区居民粪便无害化户厕覆盖率达%。血防和农村环境整治工程结合全力打造健康、美丽乡村。
4、血防人员的努力与奉献
回顾南京市60年血吸虫病防治历程,大体经历七个阶段:
调查为主,防治初创阶段;
试验为主,全面推广阶段;
防护为主,血防低潮阶段;
灭螺为主,掀起高潮阶段;
巩固为主,扩大治疗阶段;
综合治理,科学防治阶段;
项目管理,精准防控阶段。
这七个阶段血防工作有高潮有低谷,有经验有教训,全市血防工作在艰难曲折中前进。
建国以来南京市累计查病.7万人次,治疗血吸虫病人10.75万人,家畜查病36.58万头次,治疗处理5万多头次;累计查出钉螺面积1.6亿平方米,反复灭螺13亿平方米。
南京市年血吸虫病重点人群查病患病率达62.3%、急性感染病人人,年全年查出病例4万多人,此后总体疫情呈下降趋势,年以后未发生急性感染病例,未查出新感染病畜。
近年来,南京市每年都开展查病治病,目前全市钉螺面积控制在万㎡,较历史总有螺面积下降了90%;监测查病5万多人,未发现本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人。已连续多年无急性感染病人。同时,对困难晚期血吸虫病人实施救助治疗。几代血防人用心血和汗水很好地履行了健康卫士的职责。
5、新技术运用推进血防工作
南京市卫生血防部门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培训指导和防治能力建设,血防成效显著提高。年以来,市、区血防专业人员结合现场工作申报实施血防科研项目20多项,获专利4项。
灭螺新药、拖拉机机械化灭螺、无人机灭螺、无人机巡查、压螺机、血吸虫毛蚴自动识别装置等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信息技术应用到防治工作各个方面,开发运用业务平台系统实现手机终端开展日常督导、流调和在线培训,重点血防环境设置多媒体监视系统实现远程实时现场监控,短信、白癜风诊疗经验北京治疗白癜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