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农村医疗状态特别差。
差到什么程度呢?
当时,在农民兄弟的心里,大病治不起,只能等死,如果得了小病挺挺也能好。
因为农村缺医少药,以至于在年的时候中国万的卫生技术人员中,只有10%在农村。
甚至有的农民发烧感冒后只能拿针在10个指头上放血,如果发生感染便只能听天由命。
年6月26日,得知这一情况的毛泽东主席勃然大怒,他说:“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要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从此,走在乡间的“赤脚医生”诞生了。
一名叫王桂珍的姑娘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了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她的肖像还被印在了上海粮票上。
王桂珍年出生在原川沙县江镇乡大沟村的一个穷苦的农民家中,在她之前她的三个哥哥都因为破伤风,在很小的时候离开了人世。
好在,王桂珍顺顺利利的长大了,并且还念了高小。
年,为了在乡村里培养自己的医生,念过书的王桂珍被选上了医疗队的培训班。
当时,这个培训班只有4个月,却要学习物理、化学、生理学等多门课,而这些对于只有小学文凭的王桂珍来说无异于天书。
老师为了让学生们迅速掌握知识点,也临时变通用实际的案例来演示教学。
比如当时气管炎病人比较多,老师就拿着听诊器放在病人身上一边看病一边给学生讲解,告诉他们这种叫湿罗音,那种叫干罗音。
王桂珍也十分能吃苦,老师让晚上9点熄灯,她就拿个小的手电筒在被子里学到12点。
在学习针灸的时候,王桂珍先在卷起来的报纸上试验,熟悉了之后便拿自己的胳膊试。
四个月过后,王桂珍已经掌握了一些医学知识,可以治疗治理一些常见病。
回到大队后,王桂珍一边劳动一边看病,只要谁难受一叫她,她马上就要过去处理。
起初,村民们也不太相信王桂珍,觉得她只上了4个月的课还是不靠谱。
王桂珍没有着急,想着用自身的行动来让老乡们相信自己。
有一次,一个大嫂一直拉不出大便,于是便找到了王桂珍,因为没有什么药,她就直接用手一点点把大便抠出来。
完事之后,大婶对王桂珍千恩万谢,但她自己却说:“假如是我几天拉不出来大便,是老痛苦的,我必须要千方百计地减轻病人的痛苦。”
还有个患者一直牙疼,王桂珍便拿出针想给患者打上,但患者还是不相信她,王桂珍为了消除疑虑便拿针在自己的身上扎,当看到王桂珍没事,就安心的让她治疗了。
除了给老乡们看病,王桂珍还经常照顾年纪大的老人,有的老人从来没洗过澡,为了让老人保持卫生,她就帮老人洗澡、整理头发还把身上的虱子都挑了出来。
她甚至为了减轻乡亲们医药费的负担,在村边一块地上种了多种中草药,还专门建了土药房,让大家用最少的钱看病。
她还通过实践的淬炼和总结,自编了一首记录各种草药疗效、朗朗上口、简单易学的《草药歌》:
“江剪刀草佛耳草,支气管炎吃得好,
枇杷叶与桑白皮,止咳化痰交关好。百日咳用天将壳,加上天竺腊梅花,哮喘只要蛐蟮干,气急苏子用得到。”
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村的“赤脚医生”数量达到多万名,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达到了多万人。
而这种“赤脚医生”模式也让第三世界国家的卫生官员的有了极大兴趣。
王桂珍也在年5月,参加了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整整发言了15分钟。
当王桂珍演讲完后,台下的外国人向她提问:如果一个病人的手被砍断了,怎么办?
她当即回答说:“我会找干净布条帮他扎住,隔15分钟松一次,医院医院打电话。尽快医院。”
而这个干脆利落的回答也让台下的人都竖起了大拇指。
回忆起这次的经历,王桂珍说:这都是来自我平时的经验,出国不能给咱们中国人丢脸!
正是有像王桂珍这样的赤脚医生,让中国大大降低传染病尤其是血吸虫病的传染,也让更多的婴儿和孕产妇降低了死亡的风险。
数据显示:到了70年代末,中国的人口死亡率从年的20‰下降到6.5‰左右,婴儿死亡率下降到25‰~50‰,人均期望寿命则由35岁提升至67岁。
就连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也在年~年年报中称:
中国的“赤脚医生”模式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板。
更是中国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逐渐消失。
根据年1月1日起实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赤脚医生的历史自此结束了。
王桂珍也不再从医了,到了晚年后,她就萌生了创办“赤脚医生史料馆”的想法。
年9月14日,“赤脚医生陈列馆”在王桂珍当年结婚的新房旧址开馆。
她说,“一个美国人来信,提出高价收购我收藏的关于‘赤脚医生’的照片、资料。你想,这些照片我只会捐给档案馆,怎么肯卖给外国人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