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区新时期血吸虫病防控策略与思考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117687.html
"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妨碍生产发展的寄生虫病。在历史上猖獗流行的血吸虫病,曾给疫区造成了一幕幕人间悲剧剧。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消灭血吸虫病,疫区人民和血防工作者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的气魄,与血吸虫病病展开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弘、深入持久的斗争,终于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使疫区呈现出一派“春风扬柳万千条”的生动局面。

"01义安区血吸虫病防治回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防治技术和水平不断提高。流行状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血吸虫病防治策略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血吸虫病防治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以灭螺为主的综合性防治,以化疗为主的综合防治,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综合防治阶段。

01釆取灭螺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回顾几十年来我区血防工作,我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领导重视、注重投入、部门配合、人畜同步、综合治理、科学防治”,做到“血防灭螺与农业紧密结合、与治水相结合、与水产养殖相结合、与兴林绿化相结合、与改造低产田相结合,并做到专业队伍与社会各界相结合”。在灭螺方面我们主要采取开新填旧,圩垦、水改旱地,圩湖养殖等结合生产性活动的环境改造消灭钉螺。如顺安河治理,顺安河是我区最大河流,老河道弯曲狭窄,全长42公里沿岸10乡镇,个村人口20万,沿河上下有钉螺面积万平方米,病情严重,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下,组织了“顺安河联圩围垦灭螺治汀工程“,6万民工上工地,开挖新河道28公里,排水支渠22公里。消灭钉螺面积万平方米,钉螺面积压缩了96·2%。血吸虫病患病率由原来21、3%下降到1、4%。白荡湖养殖灭螺工程,该湖面积16平方公里,冬陆夏水,杂草丛生、钉螺密布。沿湖3个乡镇,8个村,人口1、8万人,其中有多人患过血吸虫病,市、区领导一起规划设计、组织论证、省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决定实行分而治之,量力而行,留外滩湖行洪泄水,其余分别建立白浪湖、缸窑湖、水桥湖三个养殖场,筑坝建闸、圈圩蓄水、沿边清基药杀,开展养殖、灭螺。压缩钉螺面积万平方米,钉螺密度由原来13只/0、11m2压缩到O、2只/m2,昔日的钉螺窝变成了每年向市场提供2OO万斤鲜魚。居民查病阳性率由原来4O%到年下降到7%。铁锚洲兴林灭螺工程。该洲六、七十年代露出水面,现已达2万多亩洲滩,滩面杂草丛生,钉螺面积不断扩大,周边居民阳性率年为15、3%。我区结合开发“四荒,优化环境,开展了毁芦易杨、深翻造林、开沟沥水,间种除草,探索了洲区环改灭螺新途径。钉螺密度由原来4O、9只/m2下降到7、5只/m2,居民阳性率原来15、3%下降到6、6%。还有青山圩改造,东湖养殖场的综合治理等。血防工作只有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配套开发才能收到良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02采取以化疗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我区年3月1日成立血吸虫病防治站。由山东部队集体转业医疗队一行31人,先后各医疗单位抽调、学校分配20人。血防专业人员共50多人,当时担负全区18个乡镇,个行政村、23万人口血吸虫病防治任务。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疫情调查,群防群控。血防专业人员采取多种方法走村串户和集中查、治。先后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沉淀孵化法、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直肠镜活组织检查。80年代开始采取采血检查,先后使用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近7O年约查病万人次,查出病人19·8万人次。病人釆取集中收治和驻村设点收治,晚期和急性血吸虫病人住院治疗。开始采用治疗药物有酒石酸锑钾、血防、呋喃丙胺、硝硫氰胺这些药物效果差,毒性大。80年代有了高效,低毒、效果好治疗药物吡喹酮广泛应用,使治疗进度不断加快,治疗风险不断减少。共治疗病人19·79万人次,晚期血吸虫病人O、45万人次,急性血吸虫病人人次。

03釆取传染源控制为主综合防治措施

8O年代后期实施以化疗为主综合防治,利用高效低毒,副作用不大治疗药物吡喹酮,以及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测技术,为实施化疗为主综合防治策略提供保障。釆用人畜同步化疗,除治疗病人、病畜外,对间接血凝1:1O阳性给于化疗,对疫情严重自然村和汛期重疫区实行全民服药,做到送药到手、服药到口、服完再走。共扩大化疗(全民服药)l7万人次。在老洲乡光辉村“以机代牛”试点,投资28O万元,将滩地生产耕牛清除,用机械代替生产。效果明显。后来扩大到2个乡镇24个村“以机代牛”的综合防治工作,共弃养耕牛头,羊只,购置农机及配合农具35O台,落实机耕路建设资金72万元,完成血防改厕2OOO座,加强血吸虫病宣传教育,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对血吸虫防治的主动配合,提高流行区干部、群众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培养有针对性的血防意识,提高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对于血吸虫病的敏感性;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形式,把防治措施推广到流行区群众和来流行区旅游、务工的非流行区人员中,培养学生成为家庭健康知识和良好习惯的传播者。对重点人群发放宣传单、册16万本,刷写固定标语52O条,竖立各类警示牌81O块,举办乡镇长、村长、中小学教师、卫生院长和村医血防相关知识培训班个班次,每年给重疫区中、小学生上血防课。提高血防意识。自觉搞好个人防护。

我区血吸虫病经过近70年防治,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目前我区8个乡镇78个村中,达到传播控制65个村,达到传播阻断进入巩固监测13个村。尚有钉螺面积万m2,98%分布有江、洲、湖滩地区。钉螺平均密度0、69只/0、11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连续15年未发生急性感染病例。人群平均感染率由年28、6%下降到0、39%。由于我区江、洲、湖滩有螺环境复杂,多种影响因素未能根除。疫情仍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我们将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全新面貌,依靠群众、依靠科学进步,全面落实新时期综合防治策略,扎扎实实的做好血吸虫病工作。努力实现血吸虫病防治目标,力争早日消除血吸虫病而奋斗。

02义安区新时期血吸虫病防控策略

新时期血吸虫病防控已然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综合性防控,由于疫情变化大,经济发展快、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仍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同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注意传染源演变,科学判断主要传染源

以传染源控制为中心,首先就必须明确我区主要传染源是人、还是畜或其他动物(理论上有40多种哺乳动物可感染日本血吸虫),采取减少传染源种类和数量、控制传染源粪便对环境污染,特别是江洲湖滩面积大,家畜和动物较多,但仅有少数几种动物在流行区起主要传播作用,因此,准确掌握我区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的种类,及其传播作用,是实施以传染源传染源控制为主综合治理措施的基础和前提。大力查治传染源、加强对流动传染源管理十分必要。众多研究表明,家畜是江湖洲滩流行区主要传染源,管好家畜可显著控制血吸虫病疫情;反之流行区现场发现风险点或感染性螺点,究其原因绝大多数为家畜污染所导致,我区家畜过去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家畜血吸虫病防控中仍然是重点对象。我区重疫区大部分生产劳动以“以机代耕”减少危害,但是随着畜牧业发展,养羊、养犬不断增多可能带来新的主要传染源。继续综合治理有螺环境,,凡是有长江沿岸、湖泊硬化工程、内陆地区沟渠改造、首先安排有螺环境,彻底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各地要加大对传染源控制力度,对高危重点环境实行重点清除。要针对血防特点,随着经济大力发展,人口流动加剧血吸虫病的不确定性,血吸虫病非流行区或已消除地区因劳务输出至流行务工而感染血吸虫病可能存在,由于这些地区医疗机构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相对匮乏,往往会造成血吸虫病识别误诊、漏诊,从而增加疾病负担。近几年我区启动了,以船为家的漁民上岸安居工程,不仅提高了漁民生活质量,也有效降低了漁民这一高危人群患血吸虫病风险。长江沿岸漁船民和水上上作业的人群仍要严防严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旅游业兴起、我区旅游景点人员不断增加,特别是老洲乡光辉村太阳岛、胥垻乡群心村旅游人群较多要做好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将血防工作机构孤军作战的局面纳入农村三级医疗防控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应适当地承担当地的血防工作的职责,改变血防专一性。在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中,适时分析我区传染源变化、科学判定主要传染源、因地制宜制定血吸虫病防控措施是消除血吸虫病的关键。

2加强药物灭螺管控、处理好灭螺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钉螺作为一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强、无明显天敌的水陆两栖动物,人为消灭成本高、可能性小。目前,主要采取氯硝柳胺进行药物灭螺这种化学灭螺方式虽然快速、简便、高效,却会给环境带来一些不良影响。药物灭螺主要存在有两方面问题,一是破坏局部生态平衡,造成大量非靶生物死亡,尤其是对水生魚类影响更甚,灭螺引起魚类死亡,造成经济损失,引起法律纠纷的事件时有发生。然而药物灭螺对环境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nxxxcb/62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