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火七月,来到独城镇鹿江村,车子在平坦的水泥路上前行。窗外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阡陌田间偶尔有劳作村民的笑声飘过。停至江上自然村,青葱绿树,知了和鸣,一排排农家小洋房整齐划一,处处充满一派生机。
▲独城镇鹿江村江上自然村远景图可谁能想到,眼前如此秀美的村庄曾受着血吸虫侵害,在疾病与贫困的漩涡中挣扎?新中国成立前后,这里因地势较低,多为湿洼地域,为血吸虫及钉螺提供了生长的温床。鹿江村委会所辖的11个村小组除竹山、蛟塘、杉林外,都饱受着血吸虫的肆虐侵袭。
生活在这个地方已满70岁的人基本上都得过血吸虫病。黄家村年近八旬的黄孟亮、李莲花夫妇二人也没能逃过这场劫难。老人回忆道:“只要一患上这种病,人会变得面黄肌瘦,全身浮肿,所以我们这也叫‘黄肿病’,病重者肝脏受损后,肚子大得就像个孕妇。”
▲黄孟亮夫妇二人如今精神矍铄,与常人无异后经治疗,他们夫妻俩的病情都得到控制。想起当年情形,黄孟亮至今心有余悸。他说,从记事起,村里几乎家家都有人得“大肚子病”,由于血吸虫病泛滥,大量的村民早早过世。这里的人们平均寿命不超过三十岁,几乎没有老死的人,只有病死的人。
因为灾情,村里的很多村民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举家迁往他处,田地一片荒芜。“我们村曾是远近闻名的大村庄,人口多时达人,到解放初期,村里只剩下73人,其中就有32个寡妇。”为此,当地都流传着一名“有女莫嫁鹿江桥,年轻守寡一世愁”的民谣。
消灭钉螺、防治血吸虫病关乎百姓健康、关乎国家存亡。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发出“全党动员,全民动员,坚决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号召全国打响一场人民战争,立誓送走“瘟神”,一场声势浩大的灭螺行动由此席卷中国大地。
▲在堤坝防护栏上,当年的标语依然清晰可见年,作为重点灾区,全县以鹿江庄上自然村为中心开展三年灭螺大会战,把当地对血吸虫的斗争推向高潮。黄孟亮老人说起当年的灭螺斗争,历历在目,很是感慨:“那时全县的人都来这里修堤,开挖新河塘沟渠,掩埋村内所有的旧河塘,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
江上村前的东干渠是人们战“瘟神”留下的“胜利品”。当年,为了改善农田低洼地势,人们开挖东干渠,将多余的水引到肖江,有效将疫区荒芜之地改造为农业良田。如今的东干渠河水清澈见底,河岸碧草青青,不仅服务着当地的农业浇灌,更成为乡村的美丽景观。
与此同时,政府每年都用车装载大量灭螺药粉,撒到周边水域,破坏钉螺的生存环境,让血吸虫无所依附。年起,灾情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到年左右,血吸虫在高安几乎灭绝。这伟大的成果的背后,彰显的是我们党战胜困难的坚定决心,凝聚的是广大人民的智慧与汗水。
进入新世纪,各级党委政府依然没有放松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为严防血吸虫死灰复燃,鹿江村先后对村内农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所有低洼水塘进行再次改造,在水塘周边植树造林形成天然防护墙,并在水塘投放鱼苗,发展养殖业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
▲低洼河塘实现了生态治理的双赢血防事业也从未止步。市血防站坚持每年3月份都要组织医疗专家到鹿江村周边地区进行查螺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科普活动,并且每年都会对该地区全体村民进行血样采集化验,对曾患病者进行复查、发放复肝片药品,保障村民的生命健康。
“都得感谢我们的党啊,要不是灭螺大战,我的这条命早就被血吸虫夺走了,哪有现在的儿孙满堂……”黄孟亮老人的一番肺腑之言朴实而真挚,让人为之动容。此刻不敢想象,如果没有当年的奋战,今天脚下所站立的这片土地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凄凉!
▲黄孟亮老人全家福而如今黄家村小组人丁兴旺,仅纯农业户口就有余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个鹿江村的11个自然村都旧貌换新颜,无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在设施建设、环境改善上都踏步向前迈进,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在日益提升……
鹿江村的今天来之不易,鹿江村的明天更加美丽!
广告合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