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响应江西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的号召,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4月24日,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了“一线课堂”实践调研活动。任云仙、黄伟英、熊来平、杨文等师生一行赴鹰潭市余江区中国血防纪念馆、余江区画桥镇林家坞红军征兵处旧址、余江区画桥镇苏维埃政府大会堂旧址考察,追寻红色革命历史,汲取前行动力。
此次调研的第一站是鹰潭市余江区中国血防纪念馆。余江区中国血防纪念馆是我国目前以血吸虫病防治为主题、面积最大、馆藏最丰富的纪念馆,于年落成。踏入展馆大门就能看到一幅巨大的仿青铜浮雕,这幅浮雕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所创建。浮雕生动展现了党员干部、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一起和血吸虫病作斗争的磅礴力量和英雄气概。师生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步入血防馆展厅,展厅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包含了丰富的图文资料、视频资料、实物标本以及3D实景展示。通过参观,师生了解了血吸虫病的来源及危害、余江在党的领导下如何率先根除血吸虫病的过程、余江又是如何保证“第一面红旗”屹立不倒,以及中国为全球血吸虫病防治所作的贡献。在展厅内师生读到了毛主席的诗篇《送瘟神二首》,这是年6月30日毛泽东听闻余江消灭血吸虫病后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的,这是余江党员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与血吸虫病作斗争的革命史诗。参观完血防馆,晏华勇书记、血防站退休干部艾冬云和当地参加过血防的亲历者齐洪翔讲述了血吸虫病防治的感人故事。齐洪翔是血防战线的老兵,已至耄耋之年但依然神采奕奕,当谈及他的血防经历时难掩激动。齐洪翔曾患过血吸虫病,但在治愈后仍然不惧生死第一时间奔赴血防第一线,这不正是“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血防精神生动写照吗?
随后,师生一行在村主任的带领下来到了余江区画桥镇林家坞红军征兵处旧址,这里原是林家坞张氏祠堂。土地革命时期,余江苏区出现了夫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当红军的动人情景,当年画桥苏区的林家坞成为赣东北苏区“扩红”的模范村,在战火中幸存的张氏祠堂是赣东北苏区“扩红”的历史见证。征兵处旧址占地面积不大,入口很窄,师生一行踩着青石板台阶依次进入,一进门就是征兵大厅,脚踩着凹凸不平的泥土地,看着墙上当地的革命烈士事迹展以及描绘当时“扩红”运动的油画,可以深切感受到当时群众争相当红军的氛围。
离开征兵处旧址时已是傍晚,雨如万条银丝从天上飘下来,在清婉、迷离的雨声中师生来到了此行的第三站——余江区画桥镇苏维埃政府大会堂旧址。屋檐落下一排排水滴像极了珠帘,穿过珠帘再往下走过长满青苔的石阶就到了大会堂旧址。这里始建于清中期,为当地杨姓祠堂,旧址平面呈长方形,坐西朝东。宗祠共两进,中间为一大天井,天井东侧为高架吊脚戏台,西侧为祖堂。天井左右两侧是高架吊脚厢房,砖木结构,抬梁穿斗式梁架。祖堂摆着一张木质四方桌和几张木板长凳,两根石柱之间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军旗,这里是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召开重要会议和大规模军民活动的重要场所。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真理、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师生细读天井左右两侧的宣传栏,这里记录了方志敏等革命志士在画桥的英雄事迹。八十多年前,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多次率领红十军转战画桥,取得了横山、画桥等一系列战斗大捷,书写了一篇篇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纷飞的炮火,历练出不朽的苏区精神;艰苦的环境,磨砺出闪光的理想信念;血雨腥风,更凝结成了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前只能在课堂上读红色故事、悟红色精神,此次调研南昌航空大学师生们踏上红色热土、亲眼目睹英雄们生活的地方、亲身感受伟大革命精神,大家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学百年党史、悟初心使命。党史教育应该融入育人全过程,课堂结合实践,不断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高度”“深度”“广度”“效度”,激励广大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文/余甜甜)来源/南昌航空大学
编辑/陈丽红王闪闪
校对/卢艳兰邱丽
责编/郭莉江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