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是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及童虫等6个阶段。人得了血吸虫病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在急性期患者可有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消瘦乏力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严重危及生命;儿童得血吸虫病不及时治疗,就会影响生长发育,严重可发展为侏儒症,患者将痛苦终身。
钉螺钉螺是血吸虫病病源的载体,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是能够水陆两栖的螺类。幼体多喜欢生活在水中,成体一般喜欢生活在水线以上潮湿地带的草丛中,雌雄异体,卵生,产卵盛期在4~5月,卵孵化时间因气温而异,在16~23℃时,约需20~28天。幼螺有浮游水面的习性,成螺不需附着物也可随水流扩散很远的距离;水是血吸虫生存和传播的必需条件,杂草是钉螺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江湖、洲滩、河、沟、渠、潭、田地、竹园、石驳岸、涵洞、宅基地等环境都是适宜钉螺生长繁殖的地方,被血吸虫寄生的钉螺,必须与水接触或进入水中,血吸虫的尾蚴才能逸出,人或其他哺乳动物接触了含有尾蚴的水(俗称疫水)后,就可能感染血吸虫病。
控制血吸虫病的关键是消灭钉螺,消灭钉螺等于切断了血吸虫生活史中的中间环节。灭螺可采取人工捕捉、诱捕、深埋、毒杀等措施。根据钉螺的生活规律,冬天可结合农田水利建设进行。毒杀放在4月气温上升前最合适,5月以后毒杀时就要施用兼伤螺卵的药物,6月以后则以灭当年的幼螺为主。
渔业从业人员是感染血吸虫的高危人群。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因地制宜采取加强渔民的健康教育和主动防护意识、消除和控制钉螺的孳生与蔓延、改善养殖水体环境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是水产养殖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有效途径。
1、全面了解有关预防血吸虫病方面的知识,改变不健康的卫生行为、不正确的用水方式及粪便处理,懂得自我防护,主动配合和支持血防工作,达到预防血吸虫病和控制流行的目的。
2、不要接触疫水,不到有钉螺的区域地段捕鱼捞虾、打草、洗手脚、游泳等,尽量减少涉水次数,并在下水前涂擦血防专用防护药品,或穿戴下水裤、戴橡胶手套等。养殖池塘如发现钉螺,应积极配合血防部门灭螺后再养殖,同时每年应主动接受一次血吸虫病的专项检查。
3、改善池塘养殖环境,切断钉螺输入途径,杜绝钉螺孳生环境。钉螺或钉螺卵可随运送水草等水生植物(特别是养殖虾蟹池塘)输入当地,因此要对水草等进行药物浸杀处理;彻底清除屋场、池塘岸坡、进排水沟渠的杂草,铲除有螺土深埋,必要时喷洒灭螺药物;有条件的养殖户可采取对屋场、池塘岸坡、进排水沟渠混凝土硬化处理;采取定期对养殖池塘及周边环境药物消毒灭螺等措施。
特殊的三种清塘灭螺药物:1)溴乙酰胺,本品为白色结晶状粉末,易溶于水及乙醇,25℃时水溶解度42克,易吸潮,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药之一,使用灭螺浓度0.5~0.8毫克/升,灭螺致死率达96.7%~%,灭螺卵浓度为0.34克/升。溴乙酰胺对鱼苗鱼种影响远较螺蚌类小,白鲢苗、鲤苗在水温18.5~26℃条件下,72小时Lc.4~9.8毫克/升,草鱼苗为9.5~11.3毫克/升。一般用药浓度6毫克/升,鱼类安全无恙。10天后可放鱼虾。2)氯硝柳胺,它是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用于灭螺良药。由于其本身不溶于水,而制成乙醇胺盐则可溶于水中,杀螺浓度0.3毫克/升可致死亡,且还可用于灭绦虫成虫。为了加强本剂作用,使用本剂复配鱼藤酮粉剂,则可全部杀灭螺、鱼、虾,使用15天后放鱼。3)杀螟丹,又名派丹,用生物沙蚕毒等人工合成而得,产品有98%可溶性粉剂,用量0.15~0.21毫克/升可杀灭螺类,0.25~0.3毫克/升可杀灭家鱼种。杀鱼情况一般是大鱼先死,小鱼后死,使用期不能换水或注水,否则会复苏成活。
药物灭螺常用的施药方法一是浸杀法,适用于能控制水位和水量的沟、渠、田、塘。有些有螺洲滩可以分级作埂,然后灌水、施药,稳定水位3天以上。二是喷洒法,该法应用比较普遍,在不能用浸杀法的环境均可采用。用喷雾器按用药量喷洒有螺环境,要多次喷洒,不留死角。三为铲草皮沿边药浸法,将灭螺药物按用药量撒布于池塘岸坡边水线上1~2尺的范围内,把水线上有螺土连同药物一起铲入水中。
药物灭螺注意事项:1)做好施药人员的防护工作,确保施药人员的安全。加强灭螺药物的保管工作。2)药物灭螺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灭螺药物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包括用药量的计算、适用环境和操作程序等,在现场灭螺时要严格按照规定剂量和操作程序施药。3)因时、因地制宜,采用合适的灭螺方法。在水位稳定、水体又不很深的有螺环境,应尽量采用浸杀法灭螺。在药物灭螺时要注意天气和气温的变化。由于一般的杀螺药的杀螺作用都与温度以及钉螺接触药液的时间有关系,因此,药物灭螺时,气温最好在20°C以上。在大雨或暴雨前不宜施药,以免药液流失,不仅影响灭螺效果,而且还会造成公害。4)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药液流入鱼塘和河道,洲滩灭螺后2周内禁止耕牛在灭螺滩放牧,以防药物毒害家畜、鱼类和农作物。必须做好灭螺现场的巡查保护工作,防止灭螺堤坝被人开挖,或浸杀沟渠被人破坝放水。
4、应用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模式。一是在池塘套养青鱼或中华鳖模式。养鱼池塘滋生螺蛳、蚌壳,是青鱼或中华鳖的天然饵料,既除野灭害又转化价值。二是虾稻连作、虾稻共作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主要技术措施是虾种放养前在田埂內缘开挖宽2-4米、深1-1.5米的环形饲养沟,面积较大的田块开挖“十”字或“井”字形饲养沟,沟面积占水田面积的10%;在旧田埂边抽槽,将有螺草土铲入槽内,撒生石灰1-1.5公斤/平方米,并用无螺土掩埋,加固、加宽、加高田埂(高1.5米,宽3.5米);建立排渍灌旱进排水系统,防止水源外溢;在田埂上用塑布等封围,以防虾随水或逆水外逃以及钉螺入侵。该模式可在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的冷浸田推广使用,既能灭螺(小龙虾本身捕食钉螺),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和蔓延,生态健康环保,又优化了种养结构,提高了水田利用率,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一田多用,一举多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