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供图/王大明
吃五谷生百病,当知青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忍受生疮害病的煎熬。那些日子不堪回首。
本人自幼身体瘦弱,不满18岁的我头脑发热,犟起要去农村接受再教育。母亲极力反对,担心我吃不消,形单影只的一个人,万一生疮害病咋个办?我离家的前几天,她都蒙在被窝里哭泣,不吃不喝,也不起床,更不用说相送了。
作者(后排右三)参加蒲江知青先代会时与公社其他代表合影。
那是年8月,我来到蒲江县农村,住长秋山半腰队长修的新房。初来乍到,很多小娃儿没见过刷牙,跑来围观,见一根塑料棒棒(牙刷)塞进嘴去,来来回回,就有很多泡泡初来,都很惊奇。农民们后来把刷牙取名“洗嘴”。
时值夏收季节,骄阳如火,我参加打谷子,不晓得是水土不服还是营养不良,身上开始长脓疱疮,集中在四肢及臂膀,初期红肿,后来流脓。农民们见此打趣我,说我每天洗嘴,那么爱干净,“穷生虱子富生疮”,是好兆头。队长见我在水田里干活恼火,就叫我在家中烧茶水,采一些艾蒿、紫苏、藿香、竹叶心等草药,熬好后,担到五里路远的坝上去,供打谷子的社员们喝,以降暑解渴。收工后,将就剩下的茶水加盐巴清洗疮口,有一定的疗效。但此好彼长,其他部位又长起来了,呈愈发愈多的势头。只好到大队医疗站求医了。
医疗站在长秋山脚下的祠堂内,左边是会计室,右边就是医疗站。屋内40余个竹篓,摆放这各种中草药,旁边是写字台,抽屉里满是药瓶针药,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治疗。赤脚医生是位女同志,叫熊子华,大家一般称先生或“老子华”。蒲江这里称呼人往往把姓去掉,在名字前加一“老”字,属当地习惯。“老子华”查看我的疮口后,用酒精消毒,洒上消炎粉,每个疤费用2角,共用去1.2元。
谁知旧疮刚刚才好,新疮又发作了,第二次去医疗站,又用去2.6元。一来二去,感到后悔,那阵家里太穷,父母收入合计才40多元,母亲在街道生产组工作,每个月只能给我寄5元。这5元钱我要买烟,还要买盐巴和点灯的煤油。我只能抽8分一包的“经济烟”。晚上再累也要看看书,这样煤油就不够用。好在每月我要卖一些谷糠作零用钱,计划着省了又省,不然5元钱远远不够。囊中羞涩的窘境,让我不敢再去医疗站,只好拖一天算一天。农忙时节老子华背着药箱转田坎巡医,问正在打谷子的我咋不来治疗了,我只好如实回答:“没有钱了。过几天卖点米回成都治疗,我爸在川医上班。”一听此言,老子华按了按自己腰部,说腹部一直都不舒服,问我能否搭手(帮忙),带她到川医检查一下。我当即答应下来:“没有问题。”
过了几天,我们就出门了,一同随我去成都的还有大队支书代绍章,弄得田间忙活的知青哥们一头雾水:咋个这小子下乡没几天,就给大队领导“勾兑”好了?尽管当时还没有“勾兑”一词。
此行回成都,他们为我买了车票(每张8角钱),还在寿安镇街上请我吃饭,买了4角钱一份壶儿瓜炒肉片,一斤米饭,被我吃得精光,差点舔盘子。因为好久没有吃过肉了。
到了成都后,代支书、老子华就住我家里,弟弟、妹妹和我就去邻居那里借宿。父母借钱打酒割肉热情接待,令他们非常满意。短暂的团聚,父母的心情好多了。我来我回到生产队后,每次去医疗站治小疮小病,老子华和知青陈邦志(后来的赤脚医生)都没有收过我的钱。
回成都和家人久别重逢,医院治疮,此事后竟然得到诸多“好处”,可谓因祸得福。本队社员问咋个把疮治好的,我答曰:“川医医生说我蔬菜吃少了,缺乏维生素。”他们冲着说一句,田里那么多苕菜,你去抱着啃嘛!听起来这句话有点讽刺,但其实帮了我,我一下子就茅塞顿开——好嘛!我就“啃”给你们看看!于是田地里的苕菜、豌豆尖、红苕叶、南瓜花,就时常成为我的“干锅菜”。
知青和贫下中农同劳动,这是在地里挖红苕。
说完了生疮,再说害病。年夏季,闹地震期间,突然我腹胀如鼓。贫下中农们笑言“十月怀胎”。吃不得做不得,担挑水都困难。一天到晚睡在床上,昏昏沉沉、迷迷糊糊,脚手疲软。下乡时没有听父母的话,不敢给家里写信,怕父母担心。蒲江曾经是血吸虫的病区,是不是染上了血吸虫病了?于是搭上大队狗儿子(手扶拖拉机),医院查血。结论不是血吸虫病,但是啥子病,医院不说所以然。只好回到大队医疗站拿药吃“以观后效”。当时正是农忙,知青们都在战天斗地,本人却静卧家中,心慌得很,病老是不好,无法去挣工分,年底结算,分得谷子、麦子、豌豆等,害怕倒找,随即主动找队长说分配轻活干。于是通过大队安排,去果园敲“钟”。其实“钟”是挂在床架上的一块铁板,因地震期间需要,果园最高点设置一处守夜棚,棚下是床,铺着谷草,每天就在那里坐或卧,昼夜都有工分,如果发生地震,注意公社方向响枪,这边就立即敲“钟”,提醒社员防地震。守棚期间,就在知青徐天明、姚荣辉那里搭伙,自带白米,吃的菜是炒红苕丝。守棚的日子也不好过,腹胀厉害,并不见好转。看来又要回成都治疗了,于是卖米凑钱,队上派人把我送上回成都的班车。
经过川医检查,排除了血吸虫病,和医院的诊断结果一致。医生说是食物中毒引起的腹胀,问我吃了啥子不干净的东西没有?我仔细想了一下,可能是吃了番茄惹的祸。
原来在腹胀前,我在队上的蔬菜小组干活兼管账目。小组只有三个人,负责种蔬菜和赶场卖蔬菜,收入供生产队购买农药、化肥、塑料薄膜,农忙零星开支、社员借支等,是现金最快的收入来源。如果靠大春、小春的收入,周期就很长。有一天赶场和同队两社员挑番茄到寿安镇街上去卖,哪晓得闹地震,街上清风雅静,几乎没有赶场的人,番茄没有卖掉。所有的店铺未开门营业,书包里原本背着的白米,准备在饭馆换成米饭的,现在都关门了,白米换不成饭,肚子饿了不吃东西咋行?番茄要挑回12里远的生产队,哪还有劲来挑?三人一商量,决定把番茄拿来当饭吃,既充饥又解渴,大概一人吃了七八斤!真是饥不择食,尽管当时还不能随便动集体的东西。但那两个社员吃了屁事没有,而本人却出了问题。
图为知青参加打谷子。
四川人形容人容易生病,喜欢说“这里不生肌,那里不告口(收口,指溃烂的伤口快要结痂痊愈)”,我就碰上了。寒冷的冬天,要下到冬水田护田坎保水,由此患上了类风湿。一天晚上收工回来做饭,蹲下去捡柴,就站不起来,双腿痛得要命。第二天我就没法出工了,老贫农龚体泉大爷敲门问,我说生病了,关节肿痛,双腿不能走路。龚大爷用镰刀割了一节金边兰,用切口的汁水来擦,又叫人请了老子华,拿了些西药吃,疼痛缓解了很多,能够走路,但不能干重活。这次没有拖,陪我回成都的是大队的知青程世荀。我俩穿的是吐絮的棉袄,说不定比有的贫下中农还穿得孬。搭的顺风货车,那阵司机很拽,要费口舌说很多好话,博得同情,才有搭免费车的可能。坐在货车上,寒风刺骨也得忍着,想到回家要见着父母,心里暖乎乎的。汽车过红牌楼已是傍晚时分,只见结伴下班骑着自行车的男女青年有说有笑地回家,一股莫名其妙的酸楚涌上心头,难怪有知青希望只要回成都工作,扫茅房、拉渣滓都愿意。
此病没有去川医治疗,只是请懂中医的邻居给治的。他配的中药粉子,嘱我每晚睡前服。药量是五分硬币舀一撮,温开水里滴点白酒冲服,忌风,逐日增量,服用的感觉为脚有抽动为度。这药果然有效,只吃了三个晚上就行走自如,为巩固疗效,随后带了些药粉回蒲江。父亲是“抓抓匠”(药工)出身,那年代此职业较为吃香,他帮新南门汽车站的一位司机做丸药,司机很感谢,说王师傅有啥要我帮的?我爸接过话头说,娃儿在蒲江当知青,能否搭便车去看望娃儿。司机爽快答应。父母主要不放心我的腿好了没有。来了后他俩没有闲着,每天帮我挖地、种菜、砍柴、做饭、缝补、浆洗,父母住了一段时间后要回成都了,我送到距离24里的县城车站,上车后母亲又递给我5元钱,并嘱咐我好生照顾自己,背过身她就开始抹眼泪。班车一上坡,转弯就不见了,天色暗下来,夜幕渐渐笼罩,我沿着长秋山的山脉回家,更感觉长夜漫漫。
知青们农闲时候的“指点江山”。
紧巴巴地过着农村生活,如果生疮害病,那真是雪上加霜,有些农民借钱治病,连跑几个村子都空手而归,加上交通不便,只好把病重患者用滑医院。看病的钱只有靠几只家禽,或卖一点口粮,遇上大病,就只有听天由命了。而知青生病就更可怜了,虽然家在成都,但多数知青的父母一无关系,二无钱财,根本无法照顾,有些也无法及时治疗。这就是两年多知青生涯所经历和见证农村医疗卫生的实际状况。
虽然那年我在农村饱受生疮害病的折磨,但出工出勤率在全大队的知青中最高,达到三百天以上。
生命中有过当知青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写于年1月
作者简介
王大明,生于斯——成都。本土民间收藏家,自诩藏界“耍娃”。关于老成都藏品数万件,涵盖老照片、百货广告、食品、医药、五金、证件、资料文献等多个门类,其藏品被本地的省市及眉山的电视报纸所釆用。有的供应到北、上、广、晋及省内的郫县、马尔康、茂县等地。参与出版了关于老成都著作十多种,编辑的藏品专题参加国家级、省市地县和社区展览三十多场。
征稿启事
成都孕婴
现面向市民征集
老成都妇产儿科医事
其他让您记忆深刻的
医院医护的故事也欢迎
您是医生护士或是患者
您都可以拿起笔来
书写那个时代的
独有的温情记忆
优质稿件图片
惠赠礼品
或菲薄稿酬
文字图片
请寄邮箱
qq.女性白癜风怎么治疗哪里治白癜风治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