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病小心洪水带来的传染病,预防知识走起

近期,我省赣北、赣西等地区遭遇持续降雨,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极易造成疫病流行,特别是降雨过后气温逐渐升高,各种诱发疾病危险因素增多,一些多年不发生或很少发生的疾病,一些在正常年份不会发生的疾病,因洪水的原因而出现疾病的再发或增多。那么,洪灾过后,大家要如何避免传染病的侵袭或蔓延呢?请仔细阅读下文。

洪灾过后,要预防哪些传染病?

当前许多地方正处于汛期,湿度大、温度高,食品容易受到细菌、霉菌及各种化学物质的污染,水源也可能受到污染,洪水破坏生态环境,原有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出现迁徙。这些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如引起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为此,特提醒大家要注意防疫消毒,杀虫防病;要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烧熟煮透,不食用病死禽和霉变的食品;不食用洪水浸泡过的食品;不要喝生水;水源改变时,山水、井水等新水源要在专业机构指导下消毒处理后使用;及时清除室内外淤泥、垃圾、积水,防止蚊蝇孽生;要积极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要开门、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尽量避免长期接触淤泥、疫水;出现发热、咳嗽、腹痛和腹泻等医院就诊。

水灾过后需要注意和预防哪些疾病?

在洪灾地区,水源受到污染,蚊子、苍蝇大量繁殖,鼠类迁移到人群聚集地区,公共卫生设施受到破坏,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很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温馨

提醒

专家介绍

洪灾地区应重点监测的疾病:

鼠疫、霍乱、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出血热、感染性腹泻、食物中毒。

首先要预防的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手足口病等。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洪涝期间极易发生的,如鼠媒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虫媒传染病:登革热、疟疾、乙脑。另外还要注意防治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

01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畏寒、高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脑病。菌痢可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亦可通过苍蝇污染食物而传播。生活接触是引起散发病例的主要途径,水、食物污染常引起暴发。

02

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水源污染是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常呈暴发流行。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03

甲肝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

04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遭遇洪灾后需要重点防范的传染病之一。发病者以青壮年、有接触疫水者为主,猪是洪水型钩体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家畜和鼠类、蛙类等是次要传染源,钩端螺旋体具有很强的侵袭力,通过皮肤、眼结膜、鼻或口腔粘膜侵入人体,迅速进入血流并繁殖,随后侵害肝、肾、肺、脑膜等器官引起多种症状,临床上常见的是发高烧、头痛、全身酸痛、腓肠肌(小腿)疼痛、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

05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06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简称AHC)是年新发现的一种眼病,由肠道病毒70型所引起,现已波及世界各地,成为目前人类最常见的眼病之一。本病具有发病快、传染性强等特点。主要临床表现为结膜下出血和角膜上皮损害。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主要通过水或直接接触传染。人类对本病普遍易感,无性别差异。多数病例在发病时可有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该症状随结膜炎的消退而消失。极少数病例尚可出现虹膜炎的改变。

07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08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发热、头痛、背痛、骨和关节剧烈疼痛。严重者可出现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病征,病死率高。治疗此病无特效药,只能用对症和支持疗法。出血严重时应输血,用止血药。出现休克时给予抗休克治疗。消灭伊蚊是控制流行的重要措施。

09

疟疾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又称“打摆子”,主要由蚊子传播。初染疟疾者,在潜伏期的后期,常出现精神疲乏、微微发热、四肢和背部酸痛等。接着就出现急性发作,首先感到寒冷,全身发抖,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约经20~30分钟后,突然高热,常达40~41℃,面色潮红,头痛,四肢和全身酸痛;三四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体温迅速下降,患者感到全身轻快,但很疲乏。主要的预防措施是防蚊灭蚊。

10

乙型脑炎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猪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往往在人类流行前2~4周先在猪中广泛传播。蚊子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蚊子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家畜后再叮咬人,病毒即侵入人体,使人受感染。预防措施;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洒灭蚊药,病人要隔离;灭蚊与防蚊;预防接种,按时打预防针。

水灾过后如何防治传染病?

————

肠道传染病的预防

1.要做好饮用水源保护,搞好饮水卫生。饮水卫生是灾后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措施,做好水源保护,防止水源污染。要推行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对饮水进行消毒,确保受灾群众喝上合格饮用水。2.病人及带菌者隔离治疗与预防性服药。对厕所和病人呕吐物、地面、衣物等进行严格消毒。3.注意饮食卫生。做到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吃淹死的家禽家畜,不吃霉烂变质的粮食,不使用污水洗瓜果、碗筷,不生吃海水产品,不喝生水,生熟食品要分开,食物要煮熟煮透。4.洪水退后,水淹地区的村庄和住户必须进行彻底的室内外环境清理,及时清除处理垃圾、人畜粪便,开展内外环境消毒和卫生处理工作,做到洪水退到哪里,环境清理就搞到哪里,消、杀、灭工作就跟到哪里。5.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把住“病从口入”关。←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

应尽量减少或避免与疫水接触的机会,不在可疑疫水中游泳、洗衣物等;管好猪、牛、狗等动物,猪、牛要圈养,不让其排泄物直接流入水中污染环境,猪粪等要发酵后再施用;洪灾后立即加强灭鼠;出现发热、全身酸痛、结膜充血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登革热、乙脑、疟疾等虫媒传染病的预防

关键在防蚊灭蚊。可用蚊香、杀虫剂浸泡蚊帐或长效蚊帐,有条件的地方,在居所内安装纱门、纱窗等家庭防蚊措施;提倡穿着长袖长裤、在暴露的皮肤部位喷涂酊剂、霜剂、液剂等驱避剂,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减少蚊虫叮咬;清除杂草污泥,填平坑洼,改善环境卫生,减少和消除蚊媒孳生场所;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洒灭蚊药;针对乙脑预防还可以接种疫苗。

出血热的预防

要做好个人、环境卫生及自我防护工作,确保居住生活场所家及工作场所无鼠;妥善保管粮食、食物防止被鼠污染;清扫有鼠类尿、粪污染的地方时,要适当防护,戴橡胶或塑料手套,戴口罩;做好防鼠灭鼠措施,防止鼠进入室内;切记不能采取人工捣动鼠窝或放置剧毒鼠药等灭鼠措施。

供稿:应急传防所、行办

配图:网络

编辑:徐磊

长按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里好
北京最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xxcbbz/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