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接受央视“面对面”的两会采访中,全国政协委员、演员陈道明对圈内一些演员的职业精神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演员就该遵守职业操守,遵循基本的职业精神。“你干这个职业,现在动不动什么手破了,什么哪儿摔伤了,什么冬天在水里头,夏天穿着大皮袄,变成了一个演员的功劳。你就是干这个的,你拿的就是这份钱。人家清洁工早上4点起早,你还在被窝里,怎么说呢你的职业就是这个,然后还把它当作敬业。你演员就应该吃苦,就应该吃这样的苦。”
陈道明的话其实只是道出了演员的基本生活常态,似乎理应属于常识范畴。但是在“小鲜肉爆红”的当下,听起来却很有针砭性。根据宋丹丹等人的“爆料”,一些小鲜肉到了拍片现场,甭说“吃苦”,就是连“好好吃饭”都做不到,宁可空嚼装样子,也不愿“真吃”,因为那样“不舒服”。也不怪众多资深前辈们都纷纷发声——拿着天价出场费,咱就不“非议”了,但好歹得敬业一点吧?竟然还瞎对付,职业节操都哪儿去了?
由此让我想到很多电影人的“职业精神”,他们之所以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经典形象,都是因为融入角色的结果。而这个融入的过程,都离不开“吃真苦”。他们是真的在冰天雪地、在荒原河流、在水深火热之中煎熬、炼狱、体验、感受、升华……他们不以为苦,而是将这一切当做塑造银幕形象必须付出的代价,甚至引为光荣。
上影厂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电影明星叫冯喆,仪表堂堂一表人才,乃很多女孩子的梦中情人。上世纪50年代时,他到安徽实景地拍摄反映血吸虫病题材的《淮上人家》,居然不顾河里有大量吸血虫,一定亲自跳下河实拍,结果染上了血吸虫病。当年,治疗这种病是很困难的,没有什么特效方法,需注入水银来打死病菌。其亲戚回顾他治病时的痛苦和难受,经常会忍不住掉泪,当时还有两位战士得了此病因治疗无效而夺走了生命。举此例倒不是要让演员们都去冒生命危险,只是“对比着想”:如果换了现在的一些明星演员,甭说跳下有血吸虫的河中,就是跳下清澈但稍凉的河中,他们也会用替身去做,甚至大家都不去做,弄个游泳池糊弄一下,假模假式地算是拍了“河中戏”。于是可以想象,那种真实的艺术感染力,必然会削弱。
去年,我在怀念著名导演吴天明的一篇文章中晒过两张照片,此番再拿出来晒一下,这是我岳父生前留下的,非常珍贵。比如这张拍摄于湖南沱江镇的《没有航标的河流》的现场照,右一就是光膀子的吴天明,右二是担任主摄影的我的岳父刘昌煦。在拍摄现场他们下半身都浸没在河水里,一泡就是一整天。还有一张也很生动:吴天明挥着双手在现场指挥,刘昌煦光着上身在摄影。这种“赤膊上阵”的场面,对他们而言,是家常便饭。而同去的著名电影演员,也和他们一样敬业,从不叫苦。不像现在的一些明星,动辄带着化妆师、助理、保镖,还有专门的保姆车伺候,没拍几个镜头就要钻到“专车”里凉快。不管多大的腕儿,观众不会管你的排场,只会认你的银屏形象。
上个月,我在西安见到与张艺谋、顾长卫一拨出来的资深摄影师杨轮(上述两张照片上也有他),他给我描述了好多惊心动魄的“实景地故事”,听了简直心惊肉跳。这儿只转述其中一个:有一次拍雪景场面,摄影师去踩点,结果到了晚上因为雪下得太大迷路了,而且车深陷雪中无法发动。他说,那个大雪啊,眼看着在身边一寸一寸地加高,带着唰唰的声响,几乎要把他们埋起来。这还不算,到了黑幕降临时,耳边此起彼伏的狼嚎声听了让人毛骨悚然。要不是他们一直开着车灯,狼群很快就会逼近、袭击他们。直到第二天天亮,狼群散去(狼一般晚上出来活动),一位同仁自告奋勇去找救援,才在很远的地方找到解放军部队,开着巨大的苏式拖拉机把他们的车拖出来,脱离险境……
虽然好像不是在说演员,但其实这些故事,涵盖了所有“电影人”。杨轮所描述的那些著名电影演员的敬业细节,也是信手拈来,习以为常。我这个年纪的听了并不觉得“很伟大”,而是觉得很正常。我亲耳听到秦怡等老一辈电影演员娓娓讲述他们的“现场故事”,各种吃苦都是家常便饭。秦怡在90多岁的高龄亲自跑到青藏高原,不顾高原反应和天寒地冻,实拍了很多镜头,完成了自编自演的《青海湖畔》。她身上表现出来的职业精神,简直是“与身俱来”。老一辈演员不会有“敬业感”,或者被自己的“敬业精神”感动得一塌糊涂,而是觉得此乃天经地义——因为他们的“敬业观”已经熔铸在血液中。
演员是文化作品的重要或主要承载者,其职业精神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精神产品的质量和社会效果。“德高”和“艺高”之间,有一根红丝线,德艺双馨的演员才能塑造出打动人心、拨动情怀的好作品,而一个动辄叫苦、划破一点表皮就被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的演员,怎么可能塑造出具有人格魅力、在民族电影的长廊里留得下的经典形象?无论你多大牌,助手和保镖多威风,敬业与否,一定会在艺术创造上反应出来,这是逃不过去的。
所以不妨回到陈道明身上来。面对一夜爆红的明星比他片酬高很多的情形,他是什么心态呢?他的回答是,“并不是我们拿多少钱,应该不应该;也不是他们拿多少钱,应该不应该”,而是“是不是你认真地完成了你的职业”——他指的是“职业操守”。当被问到,作为一名演员,可以给这个社会输出一些什么时,陈道明答道:“情感,人类良性的情感,对国家的情感,对亲人的情感,对族人的情感……”当这些情感“输出给社会,是不是能起到温暖人、改变人的作用?”
说得真好,演员用他的表演,诠释人类的思想和感情,以此“温暖人、改变人”——这是一件多么崇高的事情?兹事体大,直接关乎人性、影响世界观,岂可随便糊弄?只有将“演员”完全视为“娱乐”代名词的人,才会糟践这个称号。我从陈道明对“职业精神观”的阐述中,看到了一个真正艺术家的情怀,他言行一致,值得致敬。
(本文原载于光明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