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是怎样消灭血吸虫病的
——回忆六十年前的一段经历
如今,婺源县已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和“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可是,有谁知道,六十年前,这里曾经是血吸虫病的主疫区。肆虐多年的血吸虫病折磨着当地人民,导致人丁稀少,田地荒芜,到处残垣断壁,长满野草杂树,呈现一片“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凄凉景象。
清华镇所辖长林、岩下等村落是一个狭长的山峪地带,有12个自然村庄。据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这里曾“突然发生‘蛊病’(即血吸虫病),人患其病不务生产,年有死亡。”封建统治阶级把原因归到了农民炸石烧灰,伤了“龙脉”,以致“底气竭枯,深受其害。”因此,便一面严加惩治,一面严厉禁止,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于是,感染血吸虫病的人越来越多,终于在年前后又发生了一次急性流行。据老人回忆,当时每天都要死十几个人,不及一年,各有百户人家的小岩前、土桥头、李家、金家、冷水山等五个村庄便全部绝灭了。尚存的七个村庄每个村子也只有几十人,而且大部分是不下田的妇女,也都感染着不同程度的血吸虫病。据年统计,这里连同外来的男人、要来的小孩总人口不过户、人,个个面黄肌瘦,又矮又小,背驼肚胀,贫病交加。因为劳力缺乏,房倒椽摧,农民广种薄收,虚荣度日。凄苦之状,不忍目视。
年11月17日,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婺源县随即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亲自挂帅的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并于年初派出了由七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血吸虫病防治小组到疫区开展工作。刚刚从九江医专毕业的我,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抽调到防治小组担任负责人,开始了一辈子“献身血防”的事业。
起初,我们满以为给群众治病会很顺利,岂知这对于久受病痛折磨已经接受命运支配的人,还是非常困难和很有阻碍的。向群众讲解血吸虫是怎样得来的,说钉螺身上寄生着尾蚴,人碰到它会钻进皮肤,再到血管里变成虫害人……,竟然没有一个人相信。人们说:“我们没见过钉螺身上有什么尾蚴头蚴的,除非钉螺能钻进人肚里。”有的干脆说:“你们算了吧,这里风水不好,你们治不了我们的病!”再要讲,根本就没有人听了。但是,防治小组并没有被困难吓退,经过研究,我们把粪便、虫卵和活的钉螺、尾蚴放在显微镜下送给群众看,用事实说服群众,这时人们才大吃一惊。原来就是这些小毛蚴虫钻到肚子里去了,历年来迷信“龙脉”、“风水”和“命运”的思想动摇了,许多人按照医生的嘱咐送粪便来检查。经过检查,这里的人,除外地到来时间较短的人以外,人患有血吸虫病。
第一关突破了,多少年的病能治好吗?人们又怀疑了。注射锑剂叫谁来打针谁都不敢,一再动员,石岭村何桂芽老太太决定把自己的一个儿子和女儿送来试试看。出于她的意料之外,才一个多月,不但腹水全消了,原来二十五岁的儿子长得象十一、二岁的孩子一样,又瘦又小,连一桶水都提不起,这时开始发育了,体重显著增加。二十一岁的女儿原来一直不来月经,这时也有了月经。村里的人都知道了,何老太太心里更是高兴,逢人便说:“医生比神仙还灵。”一下子轰动了整个山峪,要求治疗的人都主动找上门来。病人要连续治疗,我们白天工作一天,晚上还常常彻夜不眠。生活困难的病人在治疗期间,国家还发给救济费。县委书记、县长经常来检查督促工作,慰问病人。人们都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消灭血吸虫病还必须使治疗与消灭钉螺、粪便管理、水源管理等综合措施结合起来,这时也能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了。在我们指导下,男女老少一齐出动,像围剿敌人一样进行火烧灭螺、药剂灭螺和石灰灭螺,过去多年不烧了的石灰窑又大量烧起石灰来了。田里、草里以致石头缝里,只要发现钉螺、人们一个不肯放过。另外,填平旧沟,开挖新沟,用连接起来的竹管从山上引泉水下山,在各村建立蓄水池和洗衣、洗菜的用水池,保持水源清洁。在粪便管理上,开始建立小型公共厕所或集中贮粪缸,将粪便由专人管理,定期密封贮存,杀虫卵而后做肥料,逐渐使人人养成了讲卫生、爱清洁的习惯。
一年又一年的苦战,一个接一个的病人恢复了健康,山乡的面貌也接着得到改观。过去荒芜的土地全部复垦了,山坡旱地上到处种植着绿茶,青葱葱的茶园被收拾得格外整齐,平坦的田垅里铺满了金黄的油菜花,村民们个个身强力壮、干劲十足。由于消灭了血吸虫病,劳动力增强了。第一年治疗好血吸虫病的何桂芽的儿子长得又高又大,臂粗腰圆,能到田里参加生产劳动。在每个村子里都可以看到许多妇女怀里抱着一两岁的新生婴儿。这一切,都显示这里正恢复着它早已逝去的青春,人们已永远摆脱了贫穷和病害的威胁,走上了幸福康乐的生活。
年5月,中共江西省委血防领导小组专门组织专家、科技人员,对婺源县疫区进行了全面考核,结果没有发现一个病人和钉螺,各方面都达到了根除血吸虫病的要求。年6月28日,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发来贺电:热烈祝贺婺源县获得“根除血吸虫病的光荣称号”。我们也受到通令嘉奖。年6月30日,毛主席看到《人民日报》报道了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浮想联翩,夜不能寐,于7月1日早晨写下了著名的《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光辉诗篇。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在题为“婺源县根除血吸虫病”的报道中称:“婺源县是继全国第一个根除血吸虫病的县——江西省余江县之后的第二个县。”婺源县消灭血吸虫病的奇迹,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的伟大创举,是依靠群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搞技术革新所创建的不朽功勋。同时,也饱含我们卫生技术人员苦干、巧干加猛干的心血和汗水。
从消灭血吸虫病到现在,婺源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先后换了十几任,各个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也有所不同,但血防工作一直被摆在特殊的位置,坚持“长期观察、定期复查、反复斗争、巩固胜利”的方针,始终把巩固血防成果、防止血吸虫病反复作为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来抓,做到血防工作要人给人,要物给物,不断健全完善查螺灭螺的有效机制,大力开展血防教育,宣传血防巩固的特点和难点,同时在疫区中学开设血防知识课,使婺源县形成了人人参与血防成果巩固的良好局面,创造了连续60年没有血吸虫病、连续50多年没有发现钉螺的新的奇迹。
回顾当年“挥舞银锄,战天斗地”的日子,可以说是我事业的起点。当时,刚从学校毕业,只有一些理论知识,没有什么实践经验,更别说防治血吸虫病这种流行多年的顽疾。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根据老师教的基础理论,坚持“干起来再学,干就是学”的精神,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终于摸索出一套消灭血吸虫病的办法和经验。在偏远落后、缺医少药的疫区,尽管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医疗条件十分恶劣、工作极其辛劳,但我的内心还是非常愉悦的。因为,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我工作和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如何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打开工作局面的能力,更让我真正感受到为人所需要、为人民群众解除病痛后的莫大幸福。这种激情一直推动着我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我所钟爱的血防事业中。
(作者简介:林宏府,一位长期从事血防工作的退休老同志)
《锦绣记忆》栏目是一个为大家提供从今天看过去的栏目,是一个讲述自己或身边人过去故事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再现您昨天的记忆,再现那些曾经帮助您、支持您走向成熟的亲朋好友和同事领导,再现那些您曾经挥汗如雨、不辞辛劳、艰苦创业的场景……。当现在的您,高兴的时候、辛苦的时候、孤寂的时候,不妨再回忆一下过去的您,是曾经如何战胜自我,走到现在的自信、现在的宁静、现在的充实……。锦绣路上工作室,为您开辟一个储存记忆的空间,为您拓展一个安放心绪、滋养心灵的地方。《锦绣记忆》欢迎您赐稿。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