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研发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将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从0-30%提高到80-90%,帮助患者早发现、早治疗,为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
曾毅(年3月—00年7月13日)
广东揭西人,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文主要讲述了曾毅在国家受科技封锁的60、70年代,如何基于落后的科研条件并根据国情需要进行科学研究,以曾毅关于EB病毒和鼻咽癌的研究为对象,探讨这一学科交叉研究的典范带给我们的启示。
鼻咽癌一种我国常见癌症新中国成立伊始,天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的传播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党中央对基层卫生防疫工作十分重视,指挥领导了重大疫病防治工作,先后开展了“除四害”,“抗击鼠疫”等爱国卫生运动,并提供了相关卫生政策的支持和指导。
随着各项卫生防疫工作的有序展开,新中国原有的一些常见传染病威力大减,一些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如血吸虫病)甚至被直接消灭。在常见传染病被有效控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我国对癌症、肿瘤等恶性疾病的防治愈发重视。
8年,我医院——中医院由中国肿瘤学和放射治疗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的吴桓兴教授主持建立,新中国的肿瘤防治事业由此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研究恶性肿瘤,尤其是常见的高发于青壮年时期的癌症,对于保护我国生产劳动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鼻咽癌正是这样的一种困扰青壮年人口的恶性肿瘤,它起源于鼻咽部黏膜上皮,是我国耳鼻咽喉恶性肿瘤的主要癌种和病死因素。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全球约30%的鼻咽癌发生在中国,且患者以青壮年为主,90%以上是30岁以上的青壮年人,且男性居多。
鼻咽癌在我国南部的两广地区(如广东、广西等)尤其高发,发病率总体呈现出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
作为广东人的曾毅,对于这种多发于广东地区的癌症印象深刻。与其他大部分癌症一样,鼻咽癌的病因不明,而且早期难以发现,同时由于鼻咽癌晚期时极易发生癌细胞转移,患者病死率较高。
数据显示,中国的鼻咽癌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43.8%。鉴于鼻咽癌具有本土发病率高、危害大的特点,我国将其视为重点防治的恶性肿瘤之一。
“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大有裨益。因此,对鼻咽癌的发病机制及筛查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大胆猜想肿瘤可能由病毒引发6年,曾毅从广州中山医学院被调到北京工作,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微生物系病毒室,跟随我国著名的病毒学家黄祯祥教授研究。
6年,华南医学院主送卫生部的关于曾毅调往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的文件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曾毅做的是钩端螺旋体、恙虫病等我国常见的寄生虫病,后来才转做病毒学研究。
起初,他把目光他聚焦在广州鼠类携带的钩端螺旋体上,推断出广州的老鼠是人罹患外耳氏病的传染来源。
此时,他研究的重点仍然集中在寄生虫病学领域,主要探索动物携带的寄生虫与人类疾病的关联。
在黄祯祥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曾毅完成了从寄生虫病学到病毒学的领域转变,开始研究起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和肠道病毒。
在此期间,他致力于麻疹减毒活疫苗的研制,并跟随顾方舟教授研究分析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征,还试探性地寻找抑制病毒的方法,为中国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对曾毅的研究生涯影响最大的却并非是这些相对成熟的研究,而是在当时尚未研究透彻的“陌生”领域——肿瘤病毒。
四千年前,人类就已经认识到了肿瘤的存在,但对癌症的科学认识却是近两百年间的事情。其中,癌症的起源问题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猜测与研究。
年弗朗西斯·劳斯(FrancisRous)发现了禽肉瘤病毒,从而建立了肿瘤病毒学这一学科领域。
但直到60年代,科学家们对于人的肿瘤成因的还未形成系统性的学说,甚至还有许多争议,而当时的研究也以动物肿瘤居多。
年,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卫生与微生物研究所所长汉斯·沃尔夫(HannesWolf)称赞曾毅在肿瘤病毒学领域的研究“属于最高级别的学术成果,应得到最高的赞誉”。
同时,曾毅也被公认为我国人肿瘤病毒的开拓者。但谁又能想到,这项伟大的工作最初只是来源于三十年前的一个大胆设想。
当时,曾毅在寄生虫病学和病毒学都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在了解到动物肿瘤可能由病毒引起后,他大胆推测人的肿瘤也很有可能同样是由病毒引起的。
早在年,曾毅便在国内率先开启了肿瘤病毒的研究。在研究初期,他以动物肿瘤病毒为切入点,首次发现我国母鸡大量携带淋巴白血病病毒,并应用减毒病毒免疫了带病毒的母鸡。
这一段研究经历使他在肿瘤病毒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为此后在人肿瘤病毒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迈克尔·爱泼斯坦(MichaelEpstein)和伊冯娜·巴尔(YvonneBarr)关于癌细胞中病毒颗粒的研究,他们从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中成功地体外分离建株,科学家在其细胞涂片中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这一病毒后来被命名为EB病毒(Epstein–Barrvirus)。
EB病毒的发现为人肿瘤病毒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此后,多项研究证实了EB病毒与鼻咽癌存在密切的血清学关系,但是科学界对于EB病毒与鼻咽癌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依旧存在争议。
在信息相对封闭的条件下,《柳叶刀》等杂志是当时科学家了解国际研究前沿的主要机会,曾毅在阅读《柳叶刀》时注意到了这一研究成果,曾毅敏锐地察觉到,开辟中国的肿瘤病毒研究已经刻不容缓,这对于我国的肿瘤防治意义重大。
1年11月,“鼻咽癌早期诊断、前瞻性研究疾病因的研究”获陈嘉庚医药科学奖,曾毅出席陈嘉庚医药科学奖颁奖典礼并做大会报告
学科交叉探寻鼻咽癌筛查方法上个世纪60、70年代,国际上关于人类肿瘤病毒的研究还很少,曾毅想要用科学研究验证自己的猜想,可是能参考的经验近乎于无,自己所在的单位更是没有肿瘤病毒研究的条件,一切都只能靠曾毅自己搭建团队,在人类肿瘤和病毒学的交叉之路上摸索前行。
曾毅一边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