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疫气致病的最显著特征,是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疫气可通过空气、食物、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处在疫气流行地区的人群,无论男女老少,体质强弱,只要接触疫气,都有可能发生疫病。当然疫气致病,既可大面积流行,也可散在发生。故《诸病源候论》说:“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疫气毒力颇强,致病作用强烈,潜伏期较短,常夹火热、湿毒、瘴气等秽浊之气侵犯人体,致病具有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变化多端,病情危笃的特点。疾病过程中容易内陷生变、扰神、生风、动血,损害心、肾、肝等重要脏腑,出现种种重笃症状。如救治不及时或不当,病情加重,易致死亡。如《瘟疫论·杂气论》所说:“缓者朝发夕死,急者顷刻而亡。”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疫气致病具有很强的特异性,一种疫气引起一种疫病,即所谓“一气一病”;而且,每一种疫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例如痄腮,无论男女,都表现为耳下腮部肿胀。故《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4.致病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
疫气致病具有物种感受的特异性,《瘟疫论·论气所伤不同》说:“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指出不同的疫气,对人和动物的伤害不同,有的只在某种动物中传播,有的只在人类中传播。另外,不同的疫气对机体的不同部位具有特异的亲和力,作用于何脏何腑、发为何病,具有特异的定位特点,从而在不同的部位上产生相应的病证。如《温疫论·杂气论》所说:“盖当其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此外,很多患者在得了某种疫病后,会对该种疫气产生一定的抵抗力,短时间或终生不发此病,明代医家据此采用“痘衣法”、“鼻苗法”等来预防疫病的流行,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并通过中东而传入欧洲,成为19世纪初英国人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的基础。三、影响疫气产生和疫病流行的因素1.气候因素
气候反常变化,如久旱、酷暑、水涝、湿雾、瘴气等,皆有利于疫气的孳生和传播,导致疫病的流行。《证治准绳·伤寒》说:“时气者,乃天疫暴疠之气流行,凡四时之令不正者,乃有此气行也。”2.环境和饮食卫生
环境污染是疫气形成的重要原因,如水源、空气的污染,均有利于疫气滋生和传播。同样,食物污染、饮食不洁也可引起疫病的流行,如临床上见到的疫痢、疫黄即可由疫气直接随饮食进入体内而致病。3.预防隔离不力
疫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预防隔离工作不及时,往往可使疫病流行。因此,及早预防、及时隔离患者是防止疫病发生和蔓延的重要环节。《松峰说疫》明确指出:“凡有疫之家,不得以衣服、饮食、器皿送于无疫之家;而无疫之家,亦不得受有疫之家之衣服、饮食、器皿。”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疫气的发生与疫病流行的影响,主要与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社会的安定有关。一般而言,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若战乱不停,社会动荡不安,天灾不断,则百姓生活环境恶劣,极易导致疫病流行。若国家安定,且注重卫生防疫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就能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中医预防瘟疫的途径和方法一、和身心以扶正气《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的就是预防瘟疫,首先要正气强盛,也就是说抵抗力、免疫力才是防病于未然的关键。而扶助正气方法,主要应着眼于心身的调养。具体来说,可总结为“四减少”、“一增加”5个方面:
1.减少精神压力
精神紧张,工作和生活压力过大,乃至对疾病的恐惧,都能使人体的免疫力低下而易患传染病。反之,心定神宁,坦然处之,则不易得病。正如《内经》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减少体力消耗
《内经》认为:“邪之所凑,正气必虚”。所以,在瘟疫流行期间,要保持体力充沛,不要过度劳累,更不要通宵达旦地玩乐而使正气耗伤。体力强盛,正气不虚,就能抵御病邪。即使感染,病情也较轻,预后也较好。3.减少性生活
过度的性生活也能使人体力耗损,抵抗力降低。中医有句名言,叫做“伤寒偏打下虚人”。说的就是包括了瘟疫在内的广义伤寒往往侵犯的是那些性生活过度的肾虚之人。《内经》也讲过:“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可见,在瘟疫流行期间,清心寡欲,养精蓄锐是非常重要的。
4.减少外出
《内经》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在瘟疫流行期间,减少外出活动,减少和避免与患者的接触。注意保暖,防止受凉,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5.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新鲜蔬菜和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是预防和抵抗传染病的物质基础。当然,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不仅对健康不利,人体之正气也会因来源匮乏而不足。古有三人,冒雾早行,空腹者得瘟疫而死。马马乎乎吃了一点早餐者患病,而饱食者安然无恙。饮食对预防传染病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调阴阳以抗外邪中医预防瘟疫久经考验的方药很多。细审其方,思路决不止于清热解毒,而是用多种方法来调理阴阳,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郁者散之,以平为期。
1.补气抗邪法
在自身调理的基础上,若正气仍不充盛,古人也常常用补气药以御瘟疫。如由人参等16味药组成的神仙百解散,“常服辟瘟疫,治劳倦”。正如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谓:“凡人邪气入身,皆因气虚不能外卫于皮毛,而后风寒暑湿燥热之六气始能中之。是邪由虚入,而攻邪可不用人参以补气乎?”
2.通腑泻实法
素体火旺,腑气不通,往往内外相引,感受瘟疫。对此,通腑泻实就是行之有效的防疫法。《圣济总录》的调中丸,由大黄、麻仁、枳壳、茯苓、芍药、前胡、黄芩组成,“食后饮下,微利为度”,“辟四时疫疠非节之气”。
3.疏通经络法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运行气血,协调阴阳。对于整体强盛而局部经络不通之人,可用疏通经络防疫法。代表药物是威灵仙。《开宝本草》谓:“主诸风,宣通五脏……久服之,无温疫疟”。
4.以毒攻毒法
在疫毒传播过甚之时,或不得已要接触病人者,用雄黄等药以毒攻毒,则是古人的拿手好戏。如《验方新编》谓:“雄黄研细末,水调,多敷鼻孔中,与病人同床,亦不传染,神方也。”《医方简义》的避瘟丸,由雄黄、鬼箭羽、丹参、赤小豆组成,服之“可不染瘟疫也。”《圣济总录》谓:“凡时行瘟疫,皆四时不正之气,感而病者,长少率相似。此病苟不辟除,多致传染。宜有方术,预为防之。”因此,推出了雄黄丸等“辟瘟疫不相传染”的方剂。
5.芳香辟秽法
辛温香燥之药,多有芳香辟秽,健脾化湿之功,是最常用的一类防疫药。如苍术、木香、蜀椒、乳香、降香等。李时珍谓:“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苍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疹。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
”近代名医张山雷谓:“苍术,气味雄厚,较白术愈猛,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和剂局方》的仙术汤,能“辟瘟疫,除寒湿,温脾胃,进饮食,”就是以苍术为君,配合干姜、枣、杏仁、甘草而成。《验方新编》以“苍术末、红枣,共捣为丸如弹子大,时时烧之,可免时疫不染。”《神农本草经》明确指出木香能“辟毒疫”。《雷公炮制药性解》谓蜀椒“堪辟瘟疫”。《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的避瘟丹,由乳香、降香、苍术、细辛、川芎、甘草、枣组成。谓:“此药烧之能令瘟疫不染,空房内烧之可避秽气。”6.清热解毒法
古语云:“用药如用兵。兵不在多,独取其能;药不贵烦,独取其效。”清热解毒药虽多,用于预防瘟疫的则只有贯众、升麻,而尚未见到用板蓝根的记载。陈士铎谓:“贯众,实化毒之仙丹。毒未至而可预防,毒已至而可以善解,毒已成而可以速祛”。《本草经疏》谓:“疫气发时,以此药置水中,令人饮此水则不传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贯众对各型流感病毒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等也有明显的抗毒作用。升麻,味辛、甘,性微寒,功能清热解毒,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主治时疫火毒等。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指出升麻“主解百毒……辟瘟疫”。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升麻对人体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能增强淋巴细胞的活性,能诱导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7.发散郁火法
火郁于内,则易感外邪。古人用麻黄等发散肺经郁火以防疫,机会虽少,却也另辟法门。《日华子本草》谓麻黄“御山岚瘴气”,《圣济总录》“辟瘟疫不相传染”的方剂绝瘴散就是以麻黄为君药。李时珍谓:“麻黄乃肺经专药……实为发散肺经郁火之药。”而麻黄对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和乙型链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以及多种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的现代药理研究,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一些注脚。
8.探鼻取嚏法
古代医家在瘟疫流行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自身保护的方法。《串雅内外编》在辟疫条下指出:“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入病家去,则不相传染;既出,或以纸捻探鼻深入,令嚏之方为佳”。
好物推荐(1)温阳化湿丹(协定处方,内部使用)除了艾灸可以提升阳气、增加机体免疫力,还有内服温阳化湿丹补充动力与能量(阳气、肾阳),增强抗病能力。南宋时期医家窦材结合“四十余年之所治验”,于晚年成就《扁鹊心书》,书中提出并应用“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的保命心法。其中所提到的丹药包括金石类矿物药,金石类矿物药与地球是同时代产生的,非草木本草类一年生植物所比。
灼灸为阳火(明火),属于外治法,吃温阳化湿丹属于暗火(能量与动力),二者结合可以取得最佳疗效。阳气虚,即体寒,体寒则标志着人的免疫力下降。许多手脚冰冷,脾肾阳虚到夏天穿毛衣的人(癌症高发人群),在服用两瓶温阳化湿丹之后就不再怕冷,我们用温阳化湿丹治好了无数寒入骨髓的人。好物推荐(2)很多人胡吃海喝,不重视清理肠道垃圾,吃进去的与排出来的不成正比。久而久之,内毒积聚出现肥胖、便秘、口臭、头昏、乏力、皮肤暗沉、色斑、月经不调、乳腺问题、生殖系统功能异常、失眠、抑郁、焦虑....消食通,调节脾胃运化功能,排肠道湿毒,适用于脾虚,痰饮、水湿、浊毒内停者,属于内毒聚积的都可用。
本平台是北京严浩翔中医药研究院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