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ldquo身边的好故事rdquo

红色文物故事

医院耳鼻咽喉科郑海农主任医师的身边,留着一本暗红色的的笔记本。他说,这本笔记本是他刚过世的母亲、浙江大学医学院退休教授黄文菊所珍藏的。陈旧的封面上隐约印着《防治纪念》四个大字,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写着“二十军司令部/政治部敬赠”。

打开笔记本后,可见里面的纸面已经泛黄,其中一大半本子的页面上都贴满了军人的照片和给黄文菊的临别赠言。这里面有什么故事?

一腔热血上“前线”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跨过长江、进军江浙沪的过程中,遭遇到一种从未接触过的疾病:患者出现发热、咳嗽、胸痛、腹泻等症状,拉痢疾样大便……检查结果显示,他们感染了一种叫做“日本血吸虫”的寄生虫。年底,正在上海地区开展水上训练、为解放台湾做准备的解放军第9兵团所属20、26、27、30军大批人员患病,患者总数超过3.3万。严峻的形势下,华东军政委员会迅速成立了由宋时轮任主任的上海市郊区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医院动员抽调多名医生和医学生组建了许多医疗队,下乡尽力治疗患者。

当时黄文菊还是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医学生,正在上医院(今医院)实习,为响应新中国的号召,她随带教老师陈灏珠(后成为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人组成的医疗队,于年1月来到江苏太仓地区,为解放军指战员防治日本血吸虫病。

“他们连牺牲都不怕,

自己这点困难不算什么!”

黄文菊小分队服务对象是解放军第二十军第58师第团,首先要为全团一千官兵逐个进行血常规和大便的筛查检验。由于没有专门的检验人员,从标本采样、制片到看显微镜判定一切都要自己来。为了让唯一的一台显微镜发挥最大作用,医疗小分队专门安排了两人早晚加班,黄文菊自告奋勇承担了早班任务。

黄文菊那时每天凌晨3、4点钟就从温暖的被窝里起来,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手持一根蜡烛、冒着刺骨的寒风,沿着泥泞不平的小路来到几百米开外的临时检验室开始工作,有时也会感到害怕和委屈,但一想到解放军战士是为了人民解放才得的病的,他们连牺牲都不怕,自己这点困难不算什么!由于经常停电,又不能因此停止筛查工作,在煤油灯下进行显微镜检查成为常态,几个小时下来,黄文菊的双眼充血,但她只是揉揉眼睛休息片刻又开始工作,常常看到眼睛刺疼了才肯停下来,然后匆匆吃一点饭,继续步行去各连队抽血采集粪便样本。

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筛查并结合病史,从全团初步找出了近百名血吸虫病患者,除几医院外,其余全部分批集中到团卫生队治疗。

1

2

3

4

5

6

战士们赠出仅有的照片表示感谢

黄文菊从此萌生军人情结

那时治疗血吸虫的特效药吡喹酮还没有被研发,在当时治疗血吸虫最有效的药物是酒石酸锑剂。锑剂只能采用静脉注射给药,其刺激性很强,注射时只要有一点药剂漏出局部,就会导致周围组织的灼痛、脓肿、组织坏死。而且,锑剂对于人体有严重的副作用,如肝、肾损害等一系列反应。当注射剂量累计达到0.7至1.6克之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肌受损继而引发的急性心力衰竭。

在治疗阶段,黄文菊小心注射、悉心护理、密切观察记录、及时总结经验,她照管的病人中竟然没有出现一例心脏意外或严重并发症。

由于锑剂的一个疗程却长达20至30天,需每天静脉注射1次,有个别小战士产生了畏难或急躁情绪,黄文菊就像亲姐姐一样安慰他们、给他们讲医学科普知识、打消他们的顾虑。

解放军们痊愈后都非常感激黄文菊,纷纷在在黄文菊的笔记本上留言、并将自己手头仅有的照片赠送给黄文菊(那时刚解放,部队里要拍一张照片非常不容易)。黄文菊曾说,他们中大多数人文化不高,为了写留言想了好半天才憋出几句话,但都是肺腑之言,值得她永世珍藏。他们的吃苦耐劳、纪律严明、刚正不阿的军人风范也使她终身难忘!

为最可爱的军人治病,

是她一辈子的无上光荣!

三个多月后,黄文菊回到上医院继续实习,不久顺利本科毕业并留在该院工作。这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进入朝鲜作战,全国掀起了支援抗美援朝的热潮,不少医务人员纷纷要求到前线参加救治工作,毫无列外,黄文菊就是其中一员。她主动放弃了大城市安稳的工作和生活,毅然决然和其他医务人员一起,报名参加了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医疗队。

△年1月25日,黄文菊在上海市抗美援朝医疗大队第二大队副队长钱惪的带领下,从上海人民公园出发北上(图片来自网络)

黄文菊曾和郑海农说,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绝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那时的她能用自己所学医学知识,为祖国服务、为最可爱的军人治病,是她一辈子的无上光荣!回国后,黄文菊继续以积极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医疗工作中。 

黄文菊晚年不幸患上阿尔茨海默病,有时连儿子都不认识了,但儿子只要一唱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她立刻就会接着唱“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黄文菊可能会忘记她年轻时英勇之举,但祖国不会忘记!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黄文菊也得到了一枚。

而黄文菊的经历和这本泛黄的笔记本,也深深的影响了郑海农。在他三十余年的从医过程中,他时刻铭记母亲在太仓、在朝鲜工作的精神,不畏艰辛,全心全意为人民和患者服务,继承了在那个红色年代的坚毅品质。

△郑海农向病重的母亲展示他在单位微党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证书

一本普通的笔记本,不仅收藏了当年医护与战士们结下的深厚友谊,更承载着沉甸甸的红色基因,传承着革命先辈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血脉。这份保家卫国的赤诚之心、救死扶伤的责任使命,定会被后人牢牢铭记,并且不断弘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应有之力!

编辑:俊审核:婧

来源:杂志社

撰稿:杂志社郑海农

医院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xxcbbz/8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