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ldquo留种rdqu

北京皮炎医治医院 http://m.39.net/pf/a_9052692.html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留种”第一天

刘于洋

年8月,我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医院,成为一个妇产科医生。为响应毛主席“卫生事业要面向农村,医务人员到农村去”的号召,年2月,我作为“种子”,和约二十名左右,医院,不同专业的上医人,敲锣打鼓戴红花,一起被分配到青浦县卫生局。

这是我的同事们当年在卫生院门前的合影,专业分别是药剂、助产、化验和护理。

短时间的会议,进一步分派,低年资的到各公社卫生院,高年资的,医院,分派工作一直持续到晚饭后,这时有人找我谈话,因为我是分派到卫生院年资最高的,医院想不通,其实,我已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既欣然要求“留种”,那怕成为赤脚医生。

我和另一位比我低两届的学妹,陈水娟医生,乘坐了一条脚划船,就是用双脚划动双桨,和绍兴的乌篷船类似,那时交通不发达,从青浦县城到我们将要去的卫生院只能由水路过去。

青浦老照片(来源:网络)

到达目的地,重固公社,欢迎晚会,早已等着我们,公社和卫生院领导分别致欢迎词,我则代表陈医生,上台表态,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说。

开会,出发,再开会,再出发,再开会,一天下来,真有点累,拿着简单行囊,院长送我俩到达住处,医院大门内一侧,墙是由砖和泥土砌成,房顶则是用稻草覆盖,约八平方米大小的草棚,里面左右各有一张单人床,床面叫竹塔,竹塔安放在有两个八字形竹腿的竹筒上,两个床之间,有一张类似小学生的课桌,对房内陈设,并没有多想,取出被褥,铺上姐姐送我的新床单,它是一条很白的布,周围用天蓝色布条滚边,枕巾也是同色的,我感觉它们朴素而美丽,很喜欢,睡在上面很舒服,没有杂念,很快进入梦乡。

青浦老照片(来源:网络)

不知多久,耳旁听到水的嘀嗒声,用手一摸,枕巾湿了一大片,哦,原来下雨了,外面大雨,里面小雨,毫不犹豫,起床,拿来一个脸盆,放在枕头上接水,接着睡。

又不知过了多久,反正天还没亮,有人敲门,通知说,有一社员在家分娩,遇到困难,我院接生人员不能解决,以往遇到这种情况,都是用船送往县城,我和陈医生都同时从床上一跃而起,迅速穿好衣服,套上雨衣,鞋是我为“留种”特意新买的,半高筒胶鞋,深绿色,很好看,我们背上药箱,带着助产器械,跟随家属,在手电筒的指引下前行,雨继续下着,土路泥泞,窄小而滑,一不小心,我摔了一跤,就像在冰上跌倒一样,倒是也不疼,爬起来继续快速向前。

青浦老照片(来源:网络)

到达产妇家里,见胎头已经拨露,帮产妇取横卧位,臀部贴近床沿,穿上手术衣,带上手套,消毒,检查:胎头拨露部分,实际上是产瘤,由头部软组织被挤压形成,枕后位,就是胎儿头的枕骨部位朝向后方,这是分娩过程,一个很不利的胎位,麻醉,侧切,轻轻地,小心地徒手转动胎头,使成为枕骨朝向母亲骨盆的前方,成为枕前位,上产钳,牵引,娩出,当新生儿发出第一声啼哭时,我们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消失了,愉快而轻松地和家属交谈。胎盘顺利娩出,出血不多,缝合伤口,产妇安静地休息。

青浦老照片(来源:网络)

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头顶新一天的曙光,我们回到了新家,草棚里,梳洗完毕,医院,几间中西医诊室,一间手术室,一块大白布吊挂在手术台上方,用来防止灰尘掉落,感染伤口,心想,真会动脑筋,厨房、厕所、部分工作人员的宿舍、都是砖瓦结构,和为解决我们的住宿而临时搭建的草棚都在一个大院里。

去食堂用餐,稀饭,酱菜,油条,青浦大米真好吃,油条金黄香脆,正大口吃着,忽听到有人在大声问道,上海医生在哪里?

(注:上海第一医学院,简称上医,现称复旦大学医学院。以往,我们把毕业于此,医院的人,都称为上医人。)

“留种”第二年我生第一胎

读后

青浦老照片(来源:网络)

于洋?,写得真好:文字朴实优美、内心活动真实清纯。妳把已掌握的知识全心全意用在为人民服务中并在实践中努力钻研提高,妳非常勤奋、并在医疗中对患者一视同仁、尽自己全力为病人诊治是一个真正的人民好医生。那时农村在晚上还没有电灯、开会时要用不断打气才亮的灯。经常会有一些夜出诊,天上下着雪、雪把路都盖起来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河,手握手电筒、背着出诊箱、紧跟在病人家属身后。跪在船舱内为产妇接产、穿好隔离衣带好消毒手套给胎盘滞留不下的产妇做人工剥离胎盘…,那时候病人对医生是绝对的信任与尊重。除了处理一些难产我们还从事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按村走户发麻油给村民防治血吸虫病,开展人流放环腹扎等计划生育手术,在年流脑大流行时诊治和抢救了不少流脑病人,病人康复、没有死亡。并在刘医生带领下给烂尾炎患者上腰麻做烂尾切除术、疝修补、痔手术、大隐静脉剥脱术等普外科四大基本手术。其它如腋下狐臭切除术、抢救溺水、车祸及血吸虫病治疗中A~S氏综合症患者。医院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护理部同仁们清洗器械、打包高压消毒的辛勤劳动;亦有化验室容芳的不分日夜的积极配合和准确的报告;病房护士照料病患者的辛劳。我毕业后分医院任住院医医院一医生住房内,后又一起到重固工作。刘医生是我的老师,在工作上带教指导于我;刘医生的敬业、技术上精益求精、以一流的技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亦是我和大家的榜样。刘医生亦在工作中带教大家,为提升重固卫生院整体医疗水平作出了贡献,亦为农村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在工作和生活中与大家建立的友谊既真诚又圣洁、已永远镌刻在心中。最后恭祝大家平安、健康、快乐。并期待刘医生的续篇。

——陈水娟

青浦老照片(来源:网络)

我把“留种第一天”发到我所在卫生院的群里,希望他们也一起回忆过往,上面是和我一起下去的陈医生写的,我们在一起互相帮助,其实是做一个全科医生,内外妇儿,什么病人都要接待,做手术要自己为病人打好麻醉才能上台,抢救溺水儿童,其实已经不行了,开胸做心脏按摩,做最后拼搏,那时家属也特别纯朴,对医生完全信任,孩子走了,他们还表示感谢。

——刘于洋

刘于洋主任(左)在看门诊

这是我的少先队辅导员刘于洋写的一篇文章。回忆她从上医大毕业分到上海郊区青浦农村去为农民看病的往事。很真实。也很有意义。刘于洋曾在上海市杨浦区妇婴保健院担任过妇产科主任。当过上海巿劳模(先进工作者)。解放日报曾经报道过。我的一位老同学记住了这个信息,我就是据此找到她的。她的这篇文章在群里发表以后受到当年的同事的热烈赞扬。

——齐子林

鸣谢刘于洋医生赐稿、齐子林先生荐稿!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xxcbbz/97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