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是个常见病,也是个难治病。据临床观察,此病越来越多发,也越来越多见于儿童。多年前,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在我国还很低,而现在此病的发病率高达37.4%,且经济越发达地区鼻炎发病率越高,保守估计,全球过敏性鼻炎患者已超过10亿。过敏性鼻炎长期迁延,是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源头性疾病。
老百姓通常所说的“鼻炎”是现代医学的病名,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以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头痛、打呼噜、呼吸不畅为主要表现,包括慢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多种疾病。现代医学治法一般是见症治症,或宣通鼻窍,或消炎杀菌,甚或手术切除。此病病位隐蔽,病灶血运不佳,药力不易到达,故病情缠绵难愈,复发率高。
从中医来看鼻炎到底是什么病呢?中医一般称为鼻渊、鼻鼽或鼻窒。鼽即鼻出清涕,嚏乃鼻中因痒而气喷作声,窒是以鼻塞时轻时重,或双侧鼻窍交替堵塞,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甚至嗅觉失灵为特征的慢性鼻病。
鼻渊之名,首见于《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这是中医对鼻渊病因病机的最早描述。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鼻渊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宋代《圣济总录·卷一六》进一步解释了上述观点:“夫脑为髓海,藏于至阴,故藏而不泻,今胆移邪热上入于脑,则阴气不固,而藏着泻矣,因脑液下渗于鼻,其证浊涕出不已,若水之有渊源也。”
《景岳全书》说:“凡鼻渊脑漏者,虽未热症,然流渗既久者,即火邪已去,流亦不止,以液道不能扃固也。故新病者,多由于热,久病者未必尽为热症”。说明本病有热症者,日久可转变为其他证者。故有认为鼻渊之虚证,与肺、脾、肾等脏腑虚弱不足有密切关系。
《寿世保元》中说:“夫鼻者,肺之候,时常和则吸饮香臭矣,若七情内郁,六淫外伤,饮食劳役之过,则鼻气不能宣调,清道壅塞,即为病也……,此皆藏腑不调,邪气郁于鼻,而清道壅塞矣,寒则温之,热则清之,塞则通之,壅则散之可也。”说明了由于身体过度疲劳,受凉受湿,饮食不节,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可致本病,较详细的阐述了鼻渊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原则。
据笔者临床观察,刘波老师接诊过许多鼻炎患者,只要坚持治疗,配合饮食调整及生活护理,收效显著。此举例如下:
病案一陈某某,男,5岁,年11曰10日来诊。反复鼻塞、流涕年余。
大便三日一行,形体中等,面色暗黄,舌淡苔白,音沉细,无异味,脉沉细缓。
诊断:鼻渊脾肺气虚证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5黄芩12清半夏15太子参12辛夷花12苍耳子12通草3全瓜蒌18瓜蒌子30决明子30蜂房6白芷剂
年11曰17日二诊鼻塞、流涕明显减轻,大便亦较前通畅,效佳,继守前法治之柴胡15黄芩12清半夏12太子参9桂枝12炒白芍12辛夷花12苍耳子12通草3蜂房6分心木9白芷12羌活6薄荷6荆芥9后下7剂
年11曰26日三诊诸不适症状消失,基本治愈,继守前法巩固玄参30麦冬12生地15白芷12羌活6荆芥6薄荷6后下柴胡15黄芩12清半夏12桔梗6生白术24苍耳子12辛夷花12通草3蜂房6甜叶菊剂
追访至今,未再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病案二程某某男10岁年8月23日初诊鼻塞,流浅绿色鼻涕,秋冬季加重。
头部及后背汗多,形体偏胖,右眼12点方向有报伤点,舌淡苔白,音沉浊,无异味,脉沉细数。
诊断:鼻渊脾肺气虚证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5黄芩12清半夏12辛夷花12苍耳子12通草3白芷10银花6连翘10荆芥10薄荷剂
9月6日二诊服药后鼻塞较前减轻,鼻涕减少,无口干苦皂角刺12乌梅12羌活3丝瓜络6蜂房6柴胡15黄芩12清半夏12太子参12辛夷花15苍耳子12通草3甜叶菊37剂
9月13日三诊诸症好转,继守前法辛夷花15苍耳子15通草3蜂房6皂角刺12花粉15柴胡15黄芩12清半夏12党参12石菖蒲10羌活3甜叶菊37剂
9月20日四诊诸症好转,继守前法乌梅12僵蚕15金荞麦18羌活3丝瓜络9皂角刺12辛夷花12苍耳子12通草3柴胡12黄芩9清半夏9甜叶菊剂
10月12日五诊诸不适症状消失,基本治愈,继守前法巩固乌梅15僵蚕15羌活3荆芥9皂角刺12柴胡15黄芩12清半夏12通草3太子参12蜂房6辛夷花15苍耳子15甜叶菊37剂
按:以上2例,通过脉证合参,与以上各家学说,皆有关系。而刘波老师认为,孔窍类疾病多属少阳病,可从少阳论治。
《伤寒论》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口、咽、目、耳皆人体面部孔窍,提示孔窍病多与少阳有关。清代柯韵伯谓:“苦、干、眩者,皆相火上走空窍而为病也”。近代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亦指出少阳病易在孔窍部位发生热像,他认为少阳病当属半表半里的阳证,半表半里实指胸腹腔间的病位,既不在表,也不在里。如果热邪郁积在半表半里,邪气既不能出表,也不能入里,只能上循孔道行至耳鼻口咽致面部孔窍出现阳热性病症。
加之,如今人们饮食结构已经发生变化,摄入肉鱼奶蛋类食物逐渐增多,导致脾胃湿腻之气较重,当慎用苦寒之品,恐其妨碍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从而药效折损(这也是很多鼻渊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辨治时首先应当顾及到脾胃这个“后天之本“,尤其在设立以“清”法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方案中,更应适当的“疏耕培土”,以使脾气得健,胃气得顺,“中枢”得转。方中柴胡、黄芩散风清热,同时因柴胡擅长入少阳之经,可将由太阳转入少阳之邪一并搜出,并在生姜的辅助下经太阳而出,且黄芩善解肺经之热,可疏利联通肺经之鼻窍,两药合用共奏宣鼻通窍之功。党参、大枣和甘草以实脾气,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通过“守中”,占据脾胃这一位居人体上下、内外、表里、前后之中的要害部位,守住中焦这一关键枢机,则柴胡得其助而可祛邪殆尽,同时黄芩之苦寒亦不致妨碍中焦。而要参、草、枣发挥作用,“后卫”法半夏必不可少,因其燥湿之力强盛,若不能化解脾胃湿腻之气,则擅用参、草、枣则必致脾胃之气壅滞,且脾为湿困,出现纳呆不欲食的症状,中焦气机郁滞则他药不能发挥应有功能,处方减效,故法半夏实为脾胃“守门”之将。
在加减权变上,如大便干结不运,加瓜蒌子、决明子或增液汤。鼻塞重者,加鼻三药:辛夷花、苍耳、通草;甚者加蜂房。过敏象明显,以过敏煎酌情化裁;鼻涕粘而难出,加丝瓜络。鼻甲肿大加皂角刺、蜂房等。
END刘波
西安未央刘波中医诊所负责人
执业中医师
图片
网络
编辑
小京
扫码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