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将门出虎子,严师出高徒。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风对子女的影响是尤为重要的。细数古今中外,科研界“父女双院士”的实例屈指可数。而为同一个科研目标努力的“一门双杰”更是少之又少。
唐仲璋院士和唐崇惕院士父女同为我国著名寄生虫学家。年,出身贫寒的唐仲璋考进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以一半的时间修读课程,另一半时间替学校采集、制作植物标本,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唐仲璋院士(右)和唐崇惕院士(左)?百度百科)期间,唐仲璋还因过度劳累,住院治疗了两年。直到年毕业时,他的大学算起来总共念了8年。但命运之神没有抛弃唐仲璋,他病重住院期间,认识了福清的一位血吸虫病晚期患者,也正因如此,唐仲璋坚定了自己终身从事寄生虫研究的科研之路。而唐仲璋的女儿唐崇惕打小受父亲耳濡目染,学生时代就跟随父亲到闽侯山区进行血吸虫病防治的科研,成为乐于与小虫打交道的“科学候鸟”。▲(唐仲璋和唐崇惕?网络图)
唐仲璋的父亲是一名中医,悬壶济世,在霍乱爆发的年代,因治疗患者不幸被传染而去世。生前,他曾留下家训:“当思年富家贫,全凭才学,学若无成,何以立此竞争时代”,也正是这句家训,铸就了唐家刻苦求学的精神。 谈起为什么会选择做寄生虫方面的研究,唐崇惕院士说:“除了家庭的影响外,更多的原因是当时中国笼罩在寄生虫病的阴霾里,我们做科研不为人类健康着想,那就失去意义了!”▲唐仲璋(左三)家中指导研究生
父女为同专业院士,这在中国科学史上也是一段佳话,而唐崇惕也一直以父亲为榜样薪火相传,勇攀科研的高峰、填补祖国的空白。在抗战时期的动荡岁月,纵使家徒四壁,一家人饱受疾苦,唐仲璋仍攻坚克难,潜心于血吸虫病的研究,其为国家的需要为使命的凌云壮志,穷山复海不能限之,深刻地影响了唐崇惕。 新中国成立前后,以血吸虫病为代表的地方病猖獗一时。横亘在这些虫害疾病前面的,除了卫生条件差,还有拮据的实验条件和排查疑难问题的种种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时,唐崇惕没有被吓倒,而是迎难而上。父女二人戮力同心,走遍祖国大江南北,下乡调研,治病救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寄生虫学上的疑难问题。 唐仲璋言传身教的不只是寄生虫学上的科研方法,更是高风亮节的科研作风。在唐崇惕刚开始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父亲对她说:“人生岁月有限,你做一个学科,就要做此学科最重要的、世界上未解决的问题。”直到现在,唐崇惕院士还牢记着父亲的人生格言,并穷极一生,奋力践行。她不仅继承了父亲艰苦奋斗的科研作风、祖祖辈辈除害灭病的奉献精神,还时刻怀揣着一颗奉献祖国的心,面对西方国家先进的实验条件和优越的生活环境,她不为所动,而是作出和父亲一样的选择,坚持在厦门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唐崇惕院士的儿子唐亮,目前也从事寄生虫学研究,并开展人体疾病药物的研究和工作。
▲唐崇惕在实验室工作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正是有这样为国为民的家风传承,一个人影响一代人,一代人影响几代人,国家就在一代代国人的奉献和奋斗中强大。“唐门之风”如有劈波斩浪之势,攻克了种种危害国人健康的疾病,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唐门之风”如同有一股顽劲,吹扑不灭,势在合心同力,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和国人健康奋斗终生!来源:遇见闽侯
编辑:彭季红
审核:汪炜娜
监制:洪见文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