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阿姨5年前发现肝硬化,一直未规律治疗和随访,2月前突然出现呕血、黑便,诊断为“门脉高压性出血”,于我院进行了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合了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它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CT、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经皮穿刺或通过人体自然腔道将特殊的器械导入至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目前已经成为与传统的内科、外科并列的临床三大支柱性学科。
现在较为人们熟知的就是心血管的介入治疗,老百姓们普遍称之为“放支架”,其实不光只有心脏能放支架,脑、下肢、动静脉都能“放支架”来治疗许多“疑难杂症”,而介入就是全程在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进行,能够准确地直接到达病变局部,同时又没有大的创伤,因此具有准确、安全、高效、适应证广、并发症少等优点,现已成为一些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1.无需开大刀,仅需几毫米的皮肤切口,就可完成治疗,创伤小;
2.大部分介入治疗在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无需全身麻醉,降低相关风险;
3.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小、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4.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高龄危重或者无手术机会的患者,介入治疗是最佳的选择。
能够采用介入治疗的疾病种类非常多,几乎包括了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主要疾病,当然其优势主要在于血管性和实体肿瘤的微创治疗。
血管疾病方面
包括治疗血管狭窄和闭塞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动静脉血栓的溶栓治疗、控制出血(急慢性创伤、产后、炎症、静脉曲张等)、血管畸形以及动静脉瘘与血管瘤的栓塞治疗、预防肺栓塞的下腔静脉滤器、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经颈静脉途径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技术、各种血管造影诊断、静脉取血诊断等等。
肿瘤性疾病方面
包括肿瘤的供血动脉栓塞与药物灌注、术前栓塞肿瘤血管、肿瘤经皮穿刺活检、射频消融、冷冻消融(氩氦刀)、放射性粒子植入等。
血管内化疗
动脉瘤夹闭术
动脉瘤栓塞术
非血管介入技术包括各种经皮穿刺活检术、各种非血管性腔道的成形术(包括泌尿道、消化道、呼吸道、胆道等狭窄的扩张和支架)、实体瘤局部灭能术(经皮穿刺瘤内注药术、射频消融术)、囊肿脓肿引流术、造瘘术(胃、膀胱等)、胆道结石和肾结石微创取石术、骨转移或椎体压缩骨折的椎体成形术、神经丛阻滞术治疗慢性疼痛等。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
肝硬化的表现和分期
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
门脉高压是肝硬化晚期的主要表现之一
门脉高压可以使用药物来降低门静脉的压力,如果门脉高压引起消化道出血通常会先选择内镜下的止血治疗、腹水会使用利尿药物或者腹腔积液引流等治疗,但通常这些治疗都不能非常有效地降低门脉压力。
药物治疗通常无法有效降低门脉压力
外科断流和分流术能有效地治疗门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脾大伴功能亢进,但创伤高、并发症多,一些基础疾病较多、年龄较大的患者未必能经受这样的大手术。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TIPS)手术现在得到越来越多的推崇和认可,不仅创伤小、风险小,为急性门脉高压性大出血、内镜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TIPS),即利用介入微创技术在肝内门静脉及肝静脉之间“架桥”,使得部分门脉血流经“桥梁”进入肝静脉,达到降低门脉压力的目的。
介入技术来“架桥”
通过一根小小的导管,介入治疗就能解决很多问题,而患者不用忍受长时间的卧床、制动,只要在床上躺一个晚上,有些甚至手术结束就能正常活动,确实做到了以人为本。
为了给广大温岭地区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我院血管外科和介入科特地邀请上海医院的专家定期坐诊,让乡亲们不用长途跋涉就能接受全国顶尖的医疗服务。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预约通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