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7月20日08时至17时,郑州市出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降雨强度“千年一遇”。洪水淹没道路,冲毁房屋,给人们生命和财产造成双重危险。
洪水泛滥造成水源污染、人员集中、因疲劳而免疫力下降等,不仅成为当下困境,更是疾病爆发的预兆。
据一些文献表明,洪水会增加传染病传播风险,如肯尼亚洪灾后出现水传、鼠传和虫媒疾病。
英国《抗感染治疗专业综述》曾登载一项研究,公布了~年期间大灾后疫情情况:
数据表明,洪灾后流行疾病有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和各种皮肤病等。
在紧张的救援工作结束后,我们开始关心灾后是否会有疫情发生,又怎么才能提前预防,避免二次受灾。
今天,小聚先简单罗列洪水后的五大疾病,温情提醒大家做好疾控工作。
1.肠道传染病
常见肠道传染病为霍乱、痢疾、肠炎、伤寒、副伤寒等。症状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病情严重时高热会达40度以上。
预防方法:保持水源卫生,饮食干净卫生,消灭蚊蝇,加强卫生死角卫生,尤其粪便处理。
2.血吸虫病
一种人畜都能被感染的寄生虫病。临床症状为肝脾肿大、腹水等。
预防方法:保持水源卫生,消灭钉螺,以消灭传染源。
3.皮肤病
据统计,皮肤病约占灾区各种疾病的50%以上。常见为湿疹、皮炎、蚊虫叮咬等。
预防方法:保持皮肤洁净卫生,尤其避免接触不洁净水源,做好防蚊措施。
4.流行性出血热
鼠类携带的病毒为主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发冷、高热、疲乏,头疼、腰痛、眼眶痛。
预防方法:灭鼠,尤其在水源聚集区,更要注意彻底灭鼠。
5.洪水脚
伤口长时间泡在洪水中会下肢肿胀、溃烂,除局部剧痛外,还伴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
预防方法:及时就诊,防止疾病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