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废品站,淘回一名女科学家

<

“她的一生,就这样在我面前展开。”

近日,南京的冯女士记叙了一段奇妙的经历。她在废品站淘回一批旧书和发黄的书稿,意外拼凑出一位女科学家的人生过往。

网络上,这条笔记温暖了许多人。3天内,20多万人为它点赞。

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相逢。这些文献和独属于女科学家的痕迹,也带我们认识了一个时代。

废品站里的红色莎翁

10月初,冯女士去买菜时,路过一个废品站。摆满破烂的三轮车上,斜放着一本莎士比亚作品,复古红色的封皮,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冯女士发文称被这本红色封面的莎士比亚所吸引。受访者供图

冯女士的目光被吸引,走近才发现,车上还有两个敞开的口袋,里面放着很多书,细看过去,有杂志、医学期刊、画册、好几本不同语言的词典,还有一些写满字迹的手稿。

部分旧书稿。受访者供图

直觉告诉她,这不是一堆普通的废品,书本虽然旧,但保存完整,手稿也码放归类成册,应该出自某位学者之手。出于好奇,她向废品站老板提出想买下这些书和手稿,但也有些担心,“会不会有人再来要回这些书?”

“人都走了,谁来要?”冯女士听出了老板的弦外之音,这些书稿的主人已经去世。

冯女士买下了部分旧书和手稿,回了家。

一位女科学家的一生徐徐展开

通过整理,冯女士发现,这堆“废品”的主人是一位女性,一张“南京药物研究所”制发的工作证上,写着她的姓名——王锐。

王锐的工作证件。受访者供图

还有一些稿纸,抬头是南京医科大学,从旧到新,上面写的全都是有关血吸虫病的内容。王锐的字迹娟秀工整,除了中文,还有俄语、英语、日语,以及一种冯女士看不懂的“拼音”。日历上标注着满满的行程,都与学习、工作有关。

王锐的旧书稿。受访者供图

购回的旧书中有一本俄文书,冯女士读不懂,只能看清扉页写着两行繁体汉字:王锐购于哈医大,年4月7日国际书店。边上还有两处涂鸦,一边是烟花,一边是个化学结构式。

受访者供图

王锐是谁?她为什么学习这么多门语言?后来她又去了哪里?带着这些疑问,冯女士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了一篇帖子,记录自己的感悟。很快,这篇帖子引来了27万余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xxcbcb/124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