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年入夏以来,全国多地出现强降雨,长江流域遭受严重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洞庭湖、鄱阳湖区域是本次洪水灾情最严重地区,同时也是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最高的地区。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发布《关于加强年汛期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号),要求疫区各地强化领导责任,切实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强化宣传教育,加强个人防护,严控血吸虫病感染,杜绝急感暴发疫情,确保“大汛之年无大疫”。通知还要求广泛宣传防控血吸虫感染的知识,为此,《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特邀请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所防治部主任周杰组织撰写了汛期血吸虫病防控相关知识。
一、血吸虫病的基本知识
(一)生活史
血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或哺乳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因其成虫寄生在宿主静脉血管内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初期,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毛主席称其为“瘟神”,实际上是指晚期血吸虫病,临床上出现以脾大、脾功能亢进、门静脉高压以及侧支循环形成而导致的食管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腹水为主的综合征。
图1血吸虫的形态
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在终宿主人和哺乳动物体内的有性生殖和在中间宿主淡水螺体内的无性生殖,其过程分为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7个阶段。当终宿主人和哺乳动物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时,尾蚴通过皮肤入侵终宿主,继续发育成童虫、并经肺移行到门脉-肠系膜静脉寄居,逐渐发育成成虫并交配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终宿主体外感染中间宿主钉螺形成新的循环。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其大小一般不超过1cm(长度超过1cm的螺一般不是钉螺),宽度不超过4mm。
图2血吸虫的生活史
(二)感染途径
血吸虫是以尾蚴的侵入方式而感染人体的。尾蚴在水中漂浮于水面,一旦人或哺乳动物与水接触,漂浮于水面的尾蚴即黏附其皮肤表面,在皮肤水分未干或将干之际非常迅速侵入表皮。据研究,尾蚴侵入人体最短的时间为10秒。
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感染血吸虫。我国主要是3—11月,其中以夏季4—5月,秋季7—9月发生感染的机会最多。人感染血吸虫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皮肤感染,口腔黏膜次之。流行区人群因生产劳动(在疫水中耕种、插秧、捕鱼、捞虾、钓鱼、割水草、打粽叶以及防汛、排涝等水中作业)和日常生活(如在河、沟、湖疫水中淘米、洗菜、洗手脚、喝生水等)旅游、戏水等方式接触血吸虫疫水而感染。
图3血吸虫侵入人体的途径与方式
(三)急性血吸虫病症状与体征
急性血吸虫病是因为人体在短期内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后,出现急性发热、肝脾肿大、腹泻、咳嗽等临床特征。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中、重型。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均有明确的疫水接触史。一般发生于春、夏、夏秋之交,发病多集中于夏秋季,以6—10月为高峰。感染方式以游泳、嬉水、捕鱼虾、打湖草、抢收夏熟作物、防汛等为主。故特别强调询问病史。
图4急性血吸虫病症状与体征
图5血吸虫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二、汛期血吸虫病个人防护知识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不接触疫水是预防血吸虫病最好的办法。
1.疫区居民和参加抗洪救灾人员,要尽量避免接触疫水,尽量缩短接触时间、次数和暴露面积。
2.必须接触疫水时应尽可能做好个体防护。目前常用的防护用具有长统胶靴、尼龙防护裤、胶皮手套等。使用以1%的“氯硝柳胺”浸泡的衣裤、手套、袜子、绑腿等,防护效果更好。
3.使用防护药品以避免感染。不可避免接触疫水时,下水前在将要接触疫水部位涂抹防护油(防蚴霜)。
图6个人防护-涂抹防护霜
4.不直接饮用疫水,不在疫水中戏水、游泳和洗刷用具,饮用水一定要消毒或煮沸,确保饮用水安全。
5.接触疫水1~2天内,出现点状红色奇痒的丘疹,或在2周内出现咳嗽、胸痛等症状,以及1个月左右出现发热、畏寒、腹胀、腹痛、腹泻、肝脏肿大和肝区疼痛等症状,应尽快到就近血吸虫病防治机构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
6.为防止血吸虫病急性感染暴发,接触疫水的人群在首次接触疫水后需早期采用青蒿琥酯或蒿甲醚预防,或4周后口服吡喹酮进行预防性治疗。
图7预防性用药——吡喹酮
7.对于反复多次接触疫水,尤其对参加抗洪救灾的官兵,在脱离接触疫水后1个月内,应尽快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进行血吸虫病专项检查,若发现阳性,需及时给予病原治疗。
三、汛期血吸虫病防治技术要点
1.早预警。掌握汛情动态,开展防病专题研究和风险分析,做好突发疫情的人员、物资应对准备。
2.降风险。在汛期,对易感地带的水体用氯硝柳胺药物缓释法杀灭水体尾蚴。灾后对水淹钉螺面积及其可能扩散的地区进行认真规划、充分准备和全面调查,对重点和可疑的有螺环境,要以氯硝柳胺灭螺、灭蚴。
3.强健教。通过健康教育提高灾区群众与救灾人员血吸虫病防病意识,劝导群众尽量避免接触疫水。对于抗洪抢险与生产自救必须接触疫水的人员,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4.跟重点。对于参加防洪抢险的官兵、干部和居民,抢收抢种的当地居民,渔船民以及外地流动人员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