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忆母亲

又是一年清明时,霏霏细雨,点点愁思,几多离人泪!每年这个时候特别怀念自己已故的亲人,特别是最亲的亲人…..母亲!

年正月初一夜里,母亲因为脑溢血匆匆地离开了我们。从此,回家再也见不到母亲驼背相迎的身影;再也听不到母亲那无微不至的叮咛。

母亲的一生可以用几个词来形容:艰辛坎坷,吃苦耐劳、朴实节俭!

母亲的前半生

母亲的前半生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母亲年出生在我们衢州航埠一个叫孙家的村庄。她虽然没上过一天学,但能剪能画还会算,乘法口诀倒背如流,口算比我这个读了几十年书的女儿还快。她和那个年代的女人一样,裹着一双小脚,18岁那年由家里包办嫁给隔壁村一个从未谋面过的陌生男人。结婚后,因多年未生育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白眼冷落,经常受骂挨打,还经常让裹着小脚的母亲担水,有一次担水时摔断了手又不给医治,任其自痛自愈,导致母亲手上一块骨头一直突出,留下了永恒的伤痕。结婚第6年好不容易怀上孕,孕期还要让她天天编草鞋,且一编就是一整天,结果胎死腹中。丈夫和婆婆不但不内疚,还责怪她自己不小心,对她更加苛刻。母亲被迫无奈,只好逃到衢州城里一个资本家家里做奶妈,一直到年全国解放。

解放后,资本家已落魄,母亲只好又回到丈夫和婆婆身边。回来后不久又怀孕,希望丈夫和婆婆会因为这个孩子而对她有所改观,结果生了个女儿。那时重男轻女封建思想严重,母亲却没有过上想象中平稳日子,在月子里不给母亲吃饱,还经常挨骂受气,因为母亲在城里待了几年,长了见识,也受到了先进思想的浸染,母亲终于不愿忍气吞声,勇敢地向对方提出离婚。

离婚后,母亲无家可归。那时候,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娘家不能回,只好四处流浪。母亲流浪到邻村上叶,在食堂帮忙烧火做饭。在那里认识了她第二任丈夫并很快就结了婚。这位丈夫与前夫简直判若两人,他是个老实肯干的人,什么话都听母亲的。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他得了当时的绝症血吸虫病。缺医少药,很快全身浮肿,肝腹水,顶着大肚子,脚上流着黄水,再也不会下地干活。家里家外全靠小脚母亲一人撑着。俩人相处短短7年,他就这样撒手人寰了。弥留之际,恋恋不舍地用手指着两个年幼女儿,到死眼睛也没闭上。当时大姐姐7岁,小姐姐才4岁。

第二任丈夫病逝,刚遇上三年自然灾害。一个正常的家庭都难以维系,更何况三个孤女寡母!丈夫病了三年,该借的都已借了,该想的办法都已想了,家里穷得连副棺木都置不起,早已缺粮断炊。听母亲说,当时两个女儿饿得面黄肌瘦,坐在门坎上连头都抬不起来。唯一的出路就是带着两个女儿去讨饭。在这个时候,我父亲一一就是母亲的第三任丈夫出现了。父亲当年是村里的老光棍,爷爷奶奶早就离世,兄弟姐妹送的送、嫁的嫁、死的死,只有父亲一人守着一间破烂不堪的房子。因为父亲是单身汉,经常吃集体食堂,所以家里存下半箩筐米。母亲第二任丈夫刚死了三天,看在那半筐米的份上,村里就有人把她介绍给了父亲。当时母亲还在痛苦中,怎么可能答应。父亲可怜她,说不答应也没关系,这半箩筐大米给她和孩子吃,还给母亲家送去一担柴。当时,可能为此而感动或是为了两个女儿不被饿死,母亲就只好答应了。前夫死了没一个月,我父亲就到了母亲家认了亲一一父亲就这样变成了母亲的第三任丈夫。

我的父亲母亲

虽然家里多了个男人,但因本无家底且仍处三年自然灾害艰难岁月中,生活依然十分艰难。不久,母亲就怀上了我。听母亲说,怀上我后基本上是靠野菜充饥,平时闻不到一点荤腥。怀孕中刚遇上过年,就在过年时开过一次荤。因为长期的饥饿,所以我生下来才4斤不到,又黑又瘦身上又长了好多毛,简直像个小猴子。听母亲说在46岁时还怀过一次,怀上孩子5个来月时已觉胎动,但她还要干着重活,在一次担水中摔了跤伤了胎气。后来发现胎儿不动,又没钱看,任胎死腹中。胎儿腐块,就这样一块一块从下身渗漏出来。坚强的母亲这样了还不休息,照样干活,结果又得了气管炎。生活的艰辛与重负终于压垮了这位坚强的女性一一从那以后,一到冬天她就只能躬着腰驼着背走路……这就是我母亲艰辛坎坷的前半生。

一生节俭的母亲

母亲因前半生吃了太多的苦,便养成生活节俭的习惯。以后,虽然生活条件有了好转,但她仍从不浪费一点。她的节俭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因此而闻名全村。

作者年轻时照片

记得我上高中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母亲给我烧带学校里的菜,她用鸡蛋换来一瓶油装在村里赤脚医生那里讨来的瓶子里。刚好装油的瓶子和我装菜的瓶子一样,我以为瓶子里面是水,就把油倒到了家里的泔水桶里。母亲一看我把一瓶油倒在泔水桶里,这还得了,急的脸都变青了。后来,她根据油的浮力比水轻的这个原理,将浮在水面上的油捞起来继续用。就这样,她觉得损失不大,才重新露出了笑容。

年,80多岁的母亲才舍得离开家里那些鸡、鸭、猪,第一次来龙游我的家。有一次老公钓了好多鱼,母亲实在吃不完怕我们倒掉,就把没吃完的鱼偷偷地藏起来,第二天吃饭时又拿出来吃。后来,老公打来一只山鸡,她又怕我们倒掉浪费,一个人硬把它全部都吃完,结果吃下去好几天都消化不了,撑得她好难受!

母亲的节俭,不但考虑到生前,还要考虑到死后。在她临终的前一个月,我回家给父亲上坟,当时她还是好好的,我扶着母亲来到父亲的坟前。她吩咐我说,“家里有个破脸盆,还有一个没用的杯子,如果我死后就用那二样东西放在我坟前。上坟的时候,要和你父亲的分开烧,我用的少可以烧少一点纸。”当时我把她当作是一种玩笑话,想不到真的成为母亲的临别终言。她生前还准备了好多白布,那些白布都是平时到亲戚家办丧事带回家的,她为了以后自己离世后省点买白布的钱,每次都把拿回来的白布一块一块整理好,不知道存了多少年积攒下来。就在她离世的前4天,村里有个专门帮别人办丧事的路过家门口,母亲便拉着她吩咐她:“等我不在的时候,一定要把我家里那些白布利用起来”。她在生前利用家里没用的被单把自己做了个披肩和里面的衣服,鞋子全部放好,衣服甚至一件一件套好放在柜子里,吩咐我姐姐存放的地方,等她离世的时候把这些穿上。母亲把死看得很淡,她把死当作一种人生旅游,真正做到了视死如归。她经常和二姐说,等她死后再通知我,不要让我在外面为她担心。母亲死后,听村里赤脚医生说,有一次给她量血压发现她有高血压,可她从来没和女儿们说过,就是怕我们带她去看病花钱。母亲就是这样,一生为了女儿们着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母亲对自己很节约,可对后代却很慷慨,有一年正月,我老公和村里的人打牌输了钱,母亲硬要把自己节约下来的几百元钱给我老公,让他继续去玩。在临死的前几天,自己舍不得看病,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给还在上大学的外孙,外孙不要,她还苦苦求他拿去,不拿去决不罢休。

母亲晚年生活

值得欣慰的是一一母亲晚年还算过的幸福快乐!她见人就说自己家里发财了,夸自己的女儿们孝顺,特别是我这个小女儿,是她一生的骄傲,开口闭口说小女儿又买什么给她了,让同村老太婆们无不羡慕。她一直跟二姐一起生活。二姐性格像她父亲,温柔和顺,百事不管,只知道自己在外面干活。所以母亲80岁前,家里都由她掌管,老人家乐此不疲,掌管得井井有条,还称自己是家里的“支部书记”。

记得她第一次要来龙游前,邻居们问她:女儿和女婿都上班,你一个人在家不无聊吗?母亲回答说:我不会跟他们去上班的呀!我的心里在暗笑,我的老母亲还以为我上班可以带她去的呢。

母亲和外孙合影

母亲在我家,有时也经常一个人,女儿要上学,我和老公中午都不回来,只好早上多烧点稀饭,她一个人中午在家就吃点稀饭。怕她一个人在家太寂寞,我就故意找点家里破的枕头袜子等东西叫她缝缝补补。也很奇怪,80多岁的母亲,眼睛还很清楚,在阳台上一针针地仔细补着,补得还非常精细。现在家里还留着母亲补过的枕头,但已物是人非,每次看到母亲补过的枕头不由产生深深的怀念。

母亲有时像小孩一样,很可爱也很幼稚。那几年,我在浙江集团分管全国分公司的财务,经常出差。有一年夏天,母亲在我家时刚遇我要去长沙出差。她问我:你出差时住哪里?我告诉她住宾馆。她又问我,住宾馆很贵吧,要不要5元一夜呀?我可爱幼稚的母亲唉,她以为5元钱就可以住上宾馆了,在她眼里5元钱是一个多么大的数据啊。

那几年母亲来我家时,我家住在4楼。因没有电梯下楼不方便,所以难得带她出去玩。有一年她准备回航埠的前几天,带她到我家附近的荣昌广场玩了一回。那天下午,我和女儿拉着她的手去了荣昌广场。一到广场,她就像是红楼梦中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开心的不得了,对什么都好奇。这个摸摸,那个看看,无不欢心。回家后,母亲把在龙游的所见所闻一次一次讲给邻居老太婆们听,直到嘴巴讲干喉咙沙哑为止。

作者近照

母亲离开我们的那年暑假,我家刚买了空调,她本来要来龙游的,并已做好来龙游的准备,甚至已和隔壁老太婆们“吹牛”说要去女儿那里享空调的凉快了。可是事不巧,刚好公司安排我到全国各地分公司出差,怕她没人照顾没让她来。当时怕她失望,就让三姐姐做她的思想工作,让她到三姐那里住了一个多月。那年没让她来龙游,母亲从此再也来不了啦,再也没能让她享受到家里的空调,这件事成了我终生的遗憾!

如今,母亲离世已17年,父亲离世已27年,天堂的父母亲还在望眼欲穿地等着女儿回家吗?爱讲话的母亲还和那些老姐妹——银海娘,根良娘,还有世英娘在夸女儿了吗?可别再把喉咙说哑了哦。不爱讲话的结巴父亲,还经常跑到村口迎接女儿了吗?可是,亲爱的父母亲,你们知道吗?有你们在,家才是我的家,你们不在家成了故乡。

在这个传统的祭祀日,女儿只能在他乡,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朝着故乡的方向点上蜡烛,香和纸钱,默默地向你们祝愿,愿天堂的父母和已故的亲人在另外一个世界相携安好!保佑家人吉祥幸福!

醉风醉雨醉思亲难孝高堂欲断魂可叹乡愁谁解意几回梦赋上叶村

翁宇仙,女,衢州市柯城区航埠人,原衢县航埠中学届高中毕业生,浙江丽水商校财会专业毕业,会计师,现退休再就业,在上海粉合化妆品有限公司做财务工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xxcbcb/8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