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告白祖国壮丽七十年全民致力送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沧桑巨变,辉煌成就不计其数,我从事的工作——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在历经曲折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传染性的寄生虫病,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儿童得此病,腹部膨胀如鼓,百姓中曾流传过这样的民谣:“一岁两岁米油子,七岁八岁像皮猴子,十五六岁走路看不见脚趾头子。”而“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更是对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高度概括与真实写照。

繁昌县是安徽省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据史料记载,解放前很多人被血吸虫病夺去生命,许多村庄被毁灭,出现有屋无人住,有田无人种,蒿草遍地,荒冢累累的局面。原马坝乡有个叫“石门旺”的村庄,民国十年前,有83人,72间房屋,年血吸虫病摸底调查时,仅剩下一间屋子,住着一个孤寡老太,人称“倒门绝”;马坝乡大坝皂的大增坝,当地人称,“大坝皂大增坝,人人见了怕,做了大坝田,休想活三年”;原环城乡军田村16户人家,先后有60余人死于血吸虫病,其中有八户人家绝了代。

建国后,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年,中央防疫大队派了30多名医务人员来到繁昌县,安徽省分配5名卫校毕业生,县里又先后挑选、培训了50多人,组建了繁昌县血吸虫病防治站。采用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的办法,在全县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经过几年的反复查螺灭螺与普查普治病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血防)取得了一定成绩。

年,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血防站下马,医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血防工作停滞了,江滩、内陆丘陵地带钉螺面积不断扩大,血吸虫病人大幅增加。年,孙村公社戴塘埂28人集体感染急性血吸虫病;新林公社岱湖滩劳教农场,从上海迁来的劳教人员及部分当地农民,在湖滩打水草和田间劳作时接触疫水(血吸虫尾幼),有人感染急性血吸虫病,高热不退,一时间“谈血吸虫色变”。疫情的加重,引起县委的高度重视,重新建立血吸虫病防治站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年,县政府重新组建了血防站:从下马的钢铁厂腾出48间房屋,用于治疗血吸虫病病房和医务人员宿舍;陆续召回老血防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积极补充新人员——从芜湖医专派来了49名应届毕业生(工作一年),还招收、培训了65名初、高中毕业生充实到血防队伍之中。一场查螺灭螺,查病治病,消灭血吸虫病的群众运动正式拉开帷幕。

年10月,为加强繁昌县血防工作,安徽省卫生厅和芜湖地区组织名医务人员到繁昌县环城、孙村、赤沙、高安和春谷五个公社开展血防大会战,芜湖地委书记朱农、繁昌县委书记陈希等领导亲自坐阵指挥,极大地调动了参战干群消灭血吸虫病的积极性。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人们对血吸虫病防治意识开始变淡,血防工作一度被忽视,血防站再次下马,部分医务人员医院,大部分被下放到乡镇卫生院。渐渐地,江滩、内陆感染性钉螺大面积回升,感染血吸虫病的人数不断上升,血防组工作压力剧增,人力、物力、财力严重不足,血吸虫病卷土重来。

一九七零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血防工作的文件,提出血防工作组织不撤、人员不散、工作不停的要求。为了配合这次文件的宣传,县委、县革委会组织环城公社军田村9名受血吸虫病危害最深的人(最小的13岁,最大的73岁)成立了宣传队,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宣讲中,68岁的潘奶奶老泪纵横,控诉血吸虫病夺去了她娘家、婆家13条人命;周大伯回忆了旧社会父亲得了晚期血吸虫病用剪刀戳破肚子放腹水的惨状,叙述了自己得了晚期血吸虫病,政府免费为他切除脾脏治好血吸虫病的经历,还高兴地说现在身体好了,在队里是劳动骨干了,并且入了党;73岁的葛奶奶如诉如泣地说血吸虫病夺去了她丈夫和儿子的性命,使她家两代女人守寡;一位姓胡的社员说,自己得了血吸虫病发育不良,虽已48岁,但只有6、7岁小孩子高;患者王秀英说,得了血吸虫病,结婚多年没有怀孕,政府免费为她治好血吸虫病后,40岁那年,喜得一子;17岁孙姓女中学生说,她家四口人有三人得了血吸虫病,失去劳动能力,家里贫病交加,生活苦不堪言,是政府免费为她们治好了血吸虫病,使她们家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宣讲团先后到芜湖地区、合肥市、省革委会小礼堂、安徽医学院、蚌埠医学院等地宣讲,触目惊心的凄凉场景,催人泪下的病痛经历,台上人声泪俱下,台下人泪流满面,让人们意识到是党和政府让他们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年,县委加大血防投入,第三次重组血防站:在县城城南批地建血防大楼,老血防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再次归队,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下放来了7名医务人员作为新血防站的技术骨干,芜湖医学院6名大学毕业生分配到单位,数名下放知青和回乡青年经过培训也充实到血防队伍之中来。全县血防工作又轰轰烈烈开展起来。新建成的三层血防大楼一楼、二楼张床位经常住满,有时走廊上都加满了病床。那时治疗血吸虫病的最佳药物是锑剂(酒石酸锑钾),此药毒性较大且须静脉注射,用药期间易发生“阿斯综合征”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临床表现是神志丧失或晕厥等症状,因而,值夜班的护士巡视病房时一点不敢怠慢。听一前辈说,他们在乡下给病人打锑剂时,出现过“阿斯综合征”,也有因此而死亡的;庆幸的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精进,在医护人员尽职尽责的诊治、护理下,血防站住院部未出现一例因“阿斯综合征”而死亡的病人。有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伴有巨脾,医生会给病人做脾切除术,使病人消除巨脾症的痛苦;有的晚期血吸虫病人伴有胃底静脉曲张,往往半夜大出血,医护人员会用三腔管从鼻腔插入胃内进行止血。

七十年代末期,新药吡喹酮问世,酒石酸锑钾被淘汰。吡喹酮具有疗程短、疗效高、副作用小、口服方便等特点,可用于田间、地头发药到病人手中,大大缓解了血防站住院部压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不误农时,方便患者,医护人员自带行李,自备蚊帐、絮被等,深入基层,挨村挨户进行查病、治病。防疫股医务人员深入沟、塘、田、滩查螺、灭螺,开展健康教育等工作,有时半个月至一个月才能回趟家。深入基层开展工作时,医护人员在基层干部带领下,上门收大便,水洗大便三杯沉淀,以沉渣镜检查血吸虫卵加孵化的方法查病,对于糞检、孵化阳性者给予吡喹酮治疗,坚决做到“查一例,治一例”;在血吸虫病流行高发的春、夏、秋季,会奔赴江滩、湖沼地带,弯腰弓背普查钉螺,并采取五氯粉钠喷洒、机耕机压、矮围药浸等方法灭杀钉螺;基层工作中,血防人的足迹遍布全县20个乡镇的43个流行村。有人曾戏称:“远看像讨饭的,近看像烧炭的,再仔细看看,原来是血防站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血防“五员”(即禁牧管理员、防护哨卡劝阻员、血防宣传员、血防联络员、小环改项目防护员)配合下,血防站专业人员走村入户上门集中为疫区居民服务,对未及时接受到检查的村民,告知其医院接受检查。经过多年的努力,繁昌县血防制度不断完善,血防工作不断改进:建立了成熟的县、镇、村三级联动、年度目标分级考核机制,为有效开展血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了彻底解决养灭矛盾,降低灭螺药物对环境的污染,组织开展小环境改造工作,通过改水改厕和对疫区村民开展健康教育等,引导村民做好个人防护,管理好人畜粪便,实施“生态血防”;

对血吸虫病查病工作信息化模块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造,计划开发手机APP,将血防工作通过移动云无缝并安全的延伸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努力打造“智慧血防”。渐渐地,血防工作的成效不断呈现,有螺面积大幅度减少,连续9年未发现阳性钉螺,也无急性血吸虫病发生,连续5年无确诊粪便检查阳性病人和病畜。连续4年在芜湖市责任目标考核评比位列前茅。

回顾这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在各级政府领导支持下,各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下,经过几代血防人的不懈努力,繁昌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过去血吸虫病导致的无人村、寡妇村、罗汉村已变成人丁兴旺的幸福村。血吸虫病,再也不是人们屡屡谈及、谈之色变的“瘟神”!

(作者:倪和平/图片提供:胡平)

作者简介

倪和平,女,安徽繁昌人,年1月出生,芜湖地区卫校护理专业。年12月,在繁昌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工作。

年调入三山区疾病控制中心工作,年12月退休后,爱上阅读、写作,偶有“豆腐干”文章在《芜湖日报》、《大江晚报》、《繁昌周刊》、《谷雨》等杂志刊登。业余爱好吹小号,并擅长太极拳、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xxcbcb/93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