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

新荷乍绿,青梅尚小,初夏刚至。时间碎成一片片回忆,文字凝成一个个故事。

5月11日,医院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95岁高龄的金士翱教授变身院史馆“特邀馆长”,为你讲述这些珍贵馆藏背后的故事。

医院

金士翱教授

我国著名麻醉学家、教育家

时代更迭,岁月沧桑,历经洗礼,医院院史馆留存至今的馆藏历史、学术和文物价值益发凸显,我们视若珍宝。

今天,作为特邀馆长,我来讲一讲同济的老照片、日常工作中的寻常物品。希望这些承载着同济人“格物穷理同舟共济"文化底蕴,积淀着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奋斗精神、一心赴救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珍贵馆藏,生生不息,世代传承!

馆藏一一段影像,一部传奇

▲医院

年医院创建于上海,同济人艰苦创业,传播西医。厚重的人文底蕴,严谨的医学传统,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医学发展的摇篮。

馆藏二一口木箱,一段记忆

▲樟木箱

年,医院病理学医院时期病理研究院负责人直至年返回德国,这口樟木箱子一直跟随他。年,海涅教授的家人将箱子赠送给医院院史馆,这口箱子也从德国再次回到中国,至今保存完好。

馆藏三一本刊物,一种视野

▲《同济医学月刊》

《同济医学月刊》年创办,开创了中德医学交流之先河,当时德国学者常在该刊和德国医学刊物同时发表有影响论文。

年同济又发行了《同济医学季刊》,中德两国文字对照编印。两刊曾一度并行出版,连续对外发行13年。先后有德国国内医科大学的38位教授或医学博士为之撰稿,内容涉及临床医学发展、病理、医院管理、公共卫生管理以及中国传统医学。

馆藏四一张地图,一次涅槃

▲辗转迁移示意图

抗日战争期间,同济大学医学院医前期、医后期师生随同济大学撤离上海,辗转浙、赣、湘、粤、桂、越南河内、滇、川两国七省,年冬迁至四川李庄和宜宾。

这一张辗转迁移示意图,记载了抗战期间同济人凤凰涅磐式的迁徙之路。迁移途中,同济人仍然坚持行医,服务抗战,坚持办学,是迁徙途中抗日战争医疗救助活动的主力军。

馆藏五一套原著,一种传承

▲德文原版医学书

抗战期间,同济医学院的学生使用的都是原版德文医学书。解剖课是临床的基础课程,那时学校要求解剖学必须学习两遍,第一年是坐在教室后排跟着上一届同学听课,第二年坐在教室前排再听一次,老师全部用德语上课,解剖学的原版德文书都是上一届同学用完再给下一届使用,所以书上常有不同的笔迹。

馆藏六一张奖状,一种追求

▲全国应用科学类学术发明奖状(年)

年春的一个晚上,四川宜宾中学的学生们按惯例“打牙祭”,37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身体软弱无力的症状。该校急邀同济大学校医唐哲教授和医生前去救治,判定是食物钡中毒,立即用芒硝(含有硫酸钠)治疗,使众多学生转危为安。后来经医学院杜公振、邓瑞麟教授反复进行动物实验,确认了在四川危害多年并被称为痹(Pa)病的地方病,即含钡食盐引起的氯化钡中毒。时任医院院长兼内科主任李化民教授随即发表《痹病》,作出科学解释。

同济教授们以科学的良知,毋忘“济世兴邦,爱国奉献”之同济精神,维护人民生命安全与健康。以此科研成果所发表的《痹病之研究》,获得年全国应用科学类学术发明一等奖。

馆藏七

一张草稿,一种情怀

▲医学生手记

记忆的碎片承载着历史,一张发黄的草稿纸记忆着抗战迁徙途中同济青年学子家国情怀,它被夹在《同济医学季刊》特刊里保存了至今。一位医学生留下了这样的笔记:稿纸正面,一头用德文和拉丁文记录着产科学的笔记,另一头清秀的笔迹谱写着贝多芬的《欢乐颂》。而背面,潦草、凌乱的笔迹密密麻麻占据了大半页纸,“九江失守了,长沙失守了,我的家乡也失守了……”读书为了救国,一个对未来、对事业无限憧憬的年轻学子苦苦地思索着……

馆藏八

一本杂志,一种责任

▲《大众医学》创刊号

年,当时还在上海的医院发起创办了一本医学科普杂志《大众医学》,开创了我国医学科普传播之先河。谢毓晋、金问淇、过晋源、裘法祖、陈任等担任主编。此后,医院专家又相继编写了一系列通俗易懂,传播医学知识的科普小册子。

馆藏九一幢建筑,一种担当

▲东亚第一楼——医院住院楼

年,根据国家政务院决定,医院溯江而上,由上海整体迁往武汉,以加强中南地区的医疗水平。

扎根中南,二次创业,同济人无私奉献、不辱使命,充分发挥了中心、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

医院的标志建筑就是飞机楼。飞机楼由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冯纪忠院士设计,整体借鉴德、美等国医疗建筑经验,为四翼飞机形体,被称为“飞机楼”,也被誉为“东亚第一楼”,就是现在的老住院部。

馆藏十一盏喷灯,一种精神

▲酒精喷灯

这台酒精喷灯是年医院迁汉时因科研需要而购置的,使用了近半个世纪。小小喷灯记录了同济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馆藏十一一个器械,一种创新

▲施源器

年开始,医院在中南地区率先使用镭放射治疗宫颈癌;年医院开创性地组建肿瘤科,镭放疗技术使用至年,治疗患者近5万人次。

馆藏十二一个实验室,一段历史

▲器官移植实验室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医院裘法祖、夏穗生、吴在德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器官移植临床和实验研究,开创了我国肝移植技术的探索与实验,成为我国器官移植领域的开拓者。年,夏穗生教授带领团队在简陋的实验室完成了条狗的原位肝移植实验。从狗血压计设计到器官保存液发明,中国的器官移植研究一步步迈进。

馆藏十三一个手术箱,一颗赤子心

▲裘法祖院士的手术箱

这是我国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院士年回国时带回的德国原产手术器械,每一把器械他都用心编号并翻译成中文一一对应。

裘老曾说过:我有三个母亲,一个是生养我的母亲,一个是教育我的同济,一个是我热爱的祖国。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岁月里,裘法祖毕生







































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用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xxcbjc/17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