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防知识丨中国防治家畜血吸虫病的基本经验

摘要:

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家畜在该病传播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实施血吸虫病国家控制项目以来,始终坚持人和家畜同步防治的原则,较好地控制了血吸虫病疫情。在60余年的防治历程中,中国家畜血吸虫病防治经历了4个阶段,不同阶段防治策略的选择与实施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疫情变化规律相适应,取得了显著成效。

背景

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体内而引起,主要流行于中国、菲律宾、印尼和日本等4个国家,但该病在中国的流行范围最广,引起的危害也最为严重。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初期,全国钉螺(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分布面积达亿m2,累计血吸虫病病人余万,病牛余万头。与其他种类血吸虫病的一个显著不同点是,日本血吸虫病为人畜共患病,感染血吸虫病的家畜(尤其是耕牛)是该病的重要传染源,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可达75%以上。因此,如不能有效控制家畜血吸虫病流行,就不能最终在中国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

中国家畜血吸虫病的阶段性防治策略

1.流行病学调查摸底阶段(年代中后期)

在此期间,家畜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查治耕牛,保护家畜的使役能力。据年统计,全国有病牛约万头,受血吸虫病威胁的牛约万头,流行区牛感染率在5.3%~85.9%;猪、羊、狗等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也较严重,部分流行区感染率高达50%以上。

2.病畜筛查和小范围化疗阶段(年代~年代初期)

这一阶段家畜血吸虫病防治对象从耕牛扩大到疫区的牛、猪、羊、狗、马等所有易感家畜,主要目标是通过化疗为主的综合防治,减少病畜排出的虫卵对环境的污染,有效控制畜源性传染源。所使用的化疗药物主要有酒石酸锑钾、呋喃丙胺、六氯对二甲苯和敌百虫等,但这些药物因毒副作用大、疗程长、疗效不理想,限制了它们的使用范围,对家畜的治疗仅起到保护畜力的目的。

3.大规模化疗阶段(年代中期~年)

这一阶段采取了应用高效低毒的治疗药物吡喹酮进行大规模化疗的策略。该策略在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血吸虫病控制项目(~年)的支持下得到了有效实施。至该项目结束时,全国病牛数从防治初期的万头减少到年的3万头;全国牛、猪、羊、狗和其他家畜的血吸虫感染率,从年的13.29%、3.11%、10.4%、2.62%和5.64%,分别降至年的9.09%、2.09%、2.46%、1.87%和3.33%。到年,牛、猪、羊感染率进一步降为4.37%、0.27%和1.44%,而调查的头狗、马、驴等其他家畜,甚至未发现一例感染血吸虫。但防治实践表明,该策略不能控制重复感染,防治成果难以巩固和持续。

4.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阶段(年至今)

为解决家畜重复感染问题,中国自年起采取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新策略,通过实施以机代牛、封洲禁牧、家畜圈养、建设沼气池等措施,加强对家畜传染源的管理和控制,减少家畜粪便对有螺环境的污染。事实证明,该策略实施后,家畜血吸虫感染率显著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至年,全国牛、羊和其他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分别降至0.58%、0.57%和0.01%。年耕牛感染率进一步降为0.18%;全国病牛数仅为头,与策略实施前的年(头)相比,下降了98.7%,家畜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中国家畜血吸虫病感染率(%)变化情况

中国的基本经验

1.坚持人和家畜同步防治的原则。人血吸虫病和家畜血吸虫病相互影响,任何一方控制不好,都不能降低总体疫情。因此,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实施血吸虫病国家控制项目以来,始终坚持人和家畜同步防治的原则。

2.坚持对主要家畜传染源进行重点防治。日本血吸虫病家畜传染源种类繁多,但不同家畜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不同,只有明确主要传染源并进行重点防治,才能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中国在血吸虫病防治初期就发现,耕牛在该病传播中的作用最大,因此,始终将耕牛放在优先防治地位。

3.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防治策略。血吸虫病流行受自然、社会和生物等多种因素影响,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的关键是要采取科学的防治策略。中国每一阶段防治策略的选择与实施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疫情变化规律相适应。

4.坚持因地制宜地科学防治。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范围广,不同地区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流行特点、家畜传染源种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尽一致,因此,在开展防治工作时,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地科学防治。

5.坚持持之以恒地开展防治工作。血吸虫病防治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防治工作稍有放松,疫情就会死灰复燃。因此,各地在实现传播控制目标(人和家畜感染率降至1%以下)后,血防工作坚持做到思想不松、力度不减、队伍不散、经费不少,矢志不渝地抓好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积极向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迈进。

启示

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而其流行又受环境影响,因此,中国在该病防治进程中,始终秉持“一体化健康(OneHealth)”理念,坚持人和家畜同步防治,同时注重环境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的增加和环境的变化,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和危害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人类、动物和环境三者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在这种形势下,要想有效控制人兽共患病,就必须摒弃传统的人医、兽医和环境卫生领域各自为战的局面,应注重人类、动物和环境间的关联性,强调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间的合作,实现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三者构成的“一体化健康”,这对于控制人兽共患病的暴发流行具有决定性作用。

政策建议

中国于年实现传播控制目标后,又提出要于年力争消除血吸虫病。由于血吸虫病传播环节多,流行因素复杂,要巩固已有防治成果和实现消除目标,仍面临诸多挑战。

1.加强监测预警,及早发现和消除潜在风险因素。尽管中国已实现传播控制目标,但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因素尚未彻底根除,部分地区疫情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回升或反弹的危险依然存在。因此,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监测预警技术,做好重点防治地区的风险监测工作,及早发现和消除导致血吸虫病复燃的潜在风险因素,巩固已有防治成果。

2.研发防治新技术,实施精准防治。中国血吸虫病目前处于低度流行状态,原有的防治技术已不能完全适应于当代防治要求,更不能满足全面消除血吸虫病目标的需求,必须通过研发适宜的防治新技术,提升诊断技术的敏感性和监测预警技术的有效性,更精确地定位防治靶点,实施精准防治,才能更有效地提高防治效果,彻底切断血吸虫病流行环节。

3.开展全球卫生合作,分享中国防治经验。目前,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仍较严重,部分地区甚至缺乏基线调查资料。由于上述两国都是人口过亿的东盟成员国,且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间人员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血吸虫病跨境传播的风险日益加大。因此,中国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过程中,有必要深化与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在传染病防控领域的国际合作,分享自身成功防治血吸虫病的经验和做法,推动实现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血吸虫病这一宏伟目标。

致谢

本简报由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操治国副主任医师撰写,并得到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汪天平主任医师指导。

作者联系方式:安徽省合肥市芜湖路号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室

邮编:

-

传真:-

邮箱:ahzhiguo

.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緱鑺卞灏戦挶
鐧界櫆椋庡緱娌荤枟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xxcbjc/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