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姚景良
时间:年1月4日地点:华侨海景城姚景良先生寓所
年1月8日地点:鹭江街道办
年1月12日地点:华侨海景城姚景良先生寓所
年4月1日地点:华侨海景城姚景良先生寓所
录音整理与文字统筹:泓莹
姚景良:我今年八十一周岁了。我一生四次摔伤,脑部和腰部都受过重伤,曾经被医生断定为不治之症,说起来是“恶疾”啊,有药吃到没药,有医生看到没医生,九死一生,今天还能到鹭江讲古场讲古算是奇迹!
当时很绝望啊,后来在朋友帮助下,自学八段锦,天天运气静练,意念到位。居然慢慢好了起来。我还坚持不懈的长跑,马拉松,我是跑全程的,一直跑到年。现在,我的病历卡无任何记录,跟医院、医生、药物说拜拜,什么病都排除了,我仍然坚持每天早上穿短裤跑十公里。
我原来是厦门公安局办公室主任,年首创“厦门会议服务中心”。当时有朋友连夜找到我,说,啊,你要下海,你不怕被溺死啊。在大家眼里,我就是个书生(笑)。当年我们做会议中心,做很多事,我们的职工都过得很好啊,收入高嘛。后来,北京、天津这、西安多省市有人专门来咨询,回去也办起“会议中心”。
我58岁就申请退休,当时区组织部长很不理解,找我谈话。
我解释说,我思路比较简单,我希望我生命最后这段生活长一点,健康一些,“剩余价值”多一点!这是一点小小的私心,我这个人私有观念有,但不是很多,留些“剩余价值”自己用,这是我的心愿!我说早退一年多活两年,早退两年多活四年。后来组织部长总算理解了,他说我“很开明”,但只批准我提早两个月退休。
老年人最后的时间就是“剩余价值”,怎么利用这点剩余价值?从自私的角度说,留点给自己用,后来,我就把“剩余价值”奉献于公益,奉献于大众。
闽南文化一直在消失,我将抢救与传播闽南文化作为体现自己剩余价值的最重要工作。退休之后,我很注意两个方面,一自我养护,锻练身体;二是将我积累的闽南文化知识传播给喜欢的人。
我从小就喜欢听故事,我们晋江乡下,吃饭基本上没有桌子,端一个大碗,下面是番薯,上面是番薯叶,夹点萝卜干和咸豆豉,到厝边或榕树下听长辈讲古、说调皮话,(吃饭配故事,精神和物质双重享受,精神享受弥补物质生活的不足),大家“话仙”嘛。那时我们吃的,大多是地瓜和地瓜干,我曾经开玩笑,我们晋江人若要谈个人出身家庭成份,统统都是地瓜(笑)!
泓莹:按理侨属不该穷啊。
姚景良:侨属没劳力,有时比农民更穷啊。父亲11岁出洋,24岁回乡结婚,他在菲律宾开菜仔店。我母亲15岁结婚,16岁生我,她才大我16岁啊,更像姐姐嘛。父亲除了养家,大部分钱都接济了亲戚,(此生)我不过和他相处了两次,但他助人为乐的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看在眼里想在心里,我个性受父母影响,一生低调不炫耀,同样,我教育孩子们不躺在父母身上睡觉,做人要做正经人,要靠自己。
我母亲很了不起!
我们是一个大家庭,除了要养自己的孩子,母亲还要照顾婶婶等。婶婶小脚,没法做食(下地干活),母亲一个人要养活11口人!侨眷很苦啊,说活守寡也是可以的。父亲都在菲律宾做生意,总共就“回唐山”4次,母亲生了4个孩子,她要独立撑起这个大家庭,很能吃苦,下地劳动,有时要到离家13公里的东石担盐谋生,一担盐才两毛钱。
我早年没书读,抗战侨汇断了,没钱,我9岁才读书,父亲年才回来,他鼓励我们读书,我读到初中,出了个问题。
我说我九死一生嘛,第一次是8岁从牛背上摔下来,第二次从吊环上摔下来,第三次是40岁从卡车上连人带家具摔下来,第四次是跑步时被自行车从身后撞伤……我本应年初中毕业,因为从吊环上倒头栽,摔下来,休学,变成年的毕业生。
本来小学成绩是前三四名的,摔伤之后,落下一个“鸡眠症”,太阳下山就想睡,鸡不是到晚上都要归巢嘛?那时完全没法读书哈。我本来不想读了嘛,是母亲一直劝,说父亲希望我们读书,才坚持到初中毕业。
那时正合作化,提倡知识青年下乡,我想自己横竖读不了啥书,就回乡了,表现很好,村里叫我做了民兵队长,我年就入党了。
泓莹:这么早?您的鸡眠症好啦?
姚景良:做食(干活)就没事喽。一天跑十几里,拾粪啊什么都做。不久乡政府让我去培训,回来就做了初级社会计。因为表现好,就被厦门公安局招工了,那是年4月的事儿,招的全是招乡村骨干,我不就是民兵队长嘛,就到厦门来工作了。
年,全国兵源不足,叫警察也去当兵。这可能是建国史上唯一的一次吧,我那时很单纯,心想去(部队)看看也好。
没想到我居然全部合格。
后来我想,我的智力是不是晚开发了?年2月份我们在厦门实验小学集中,还淘汰了几个八字脚和血吸虫病的,在省里又淘汰一次……新兵训练之后,我被选去做发报员,觉得好荣幸啊,我们是经精挑细先过的,手要非常灵巧。
以前看过51号兵站,觉得这工作很神秘……
所以我下功夫苦练啊,用一个多月时间完成一年训练量,三个月学就达到三年兵的水平,这就成了爆炸新闻了!我一分钟可以抄字,所有的成绩都是5分,当时不就5分制嘛。包括射击体操等,那时叫“满堂红”,我在福州军区很有名。
年9月份就代表福州军区参加福建省第二届青年代表大会。
正月过后,就是年,我到北京参加全军积极分子大会,连(福州军区司令)韩先楚都去看我操作呢。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智力被开发了,一般人抄报个字,我竟能抄到,而且还创造了万组无差错的纪录,这个很难啦。我发报,不算出色,也在以上。
我是福州军区五好标兵,所以,有摄影家特意来给我照像。
泓莹:鸡眠症完全好了么?
姚景良:真没了,那鸡眠症很奇怪,见到书就想睡,人家教我用湿巾捂也没用哪。每次考试,总有一两次不及格……我很怀念初中一位老师,那时我作文,老师客气一点给你60分,不客气就让你不及格。一位叫郑衍荣的老师很耐心,他简直就是我的启蒙老师,后来,我的作文居然能在班上成为范文。
我想我的智力可能到20多岁才被开发吧。
当兵体质得到锻炼的缘故,情绪也变化了嘛,荣誉心又受到激励吧!那时每一次比赛都第一名啊。在福州我带了一个班,因为我懂得(管理人)的要领,(要带动一个团队)我们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啊,要盯住那些最弱的来训练,前面十个很好,有两个拉后腿的也不行啊,我的团队很好啊。
怎么搞互助怎么激发团队精神,这是很重要的。
年1月份,我去闽北参加一次剿匪活动,就在政和与松溪边界,有一个大队书记带头叛乱,杀人,(拉一帮人)上山当土匪。部队派一个连剿匪,我们背着电台、枪和一点粮食,请民兵带队,深入大山(做情报),这个组4个人,民兵、两个摇机员还有一个我。我带队,负责收发报,当时没有电话,也没有电,只能靠摇机发报。
很远啊,整整走了一天。
参军才十个月的时候,部队就要让我去西安深造。上海兵,当时是我们的班长,劝我不要去,他说你是从市来的,又是党员,跑那么远干嘛,以后找老婆都困难喽。我想也有道理,就不去了,要提拔我也没兴致,我对当官没啥兴致。就这样,三年后退伍,回到厦门公安局工作。
我在部队三年立了六次三等功,业务成绩太突出的缘故。
我在公安局做的是内保或者叫文保,医院文教卫生都管,文书一类似吧,当时我连简报都不大会写,两个科长,一个北方人大老粗,另一个是厦门人姓肖,很会写文章,还很认真改我的文字,连标点都很注意,所以我认为他是我很好的老师,我努力学机关文化,提高自己基本功,否则不可能有这样的水准。我不过读过初中,不过那时初中算不错了。关键这部队锻炼太厉害了。当时部队是大熔炉啊,当然现在腐败了,考个军校也要二十万,太黑了,比地方还黑!这样黑下去,不得了。
泓莹:无论如何,您的人生很有趣,您年又回到厦门?三年饥荒,应该没饿着吧。
姚景良:还算正常,母亲他们也没饿着,有侨汇呢,父亲定时寄一百块的。否则那三年很可怕,刚好我在部队,(躲过去了),我是年1月调到厦门的,我们驻扎在万石岩,我是代理台长,带兵爬万石岩,得了第一名。
那一年,“万炮齐轰艾森豪威尔”,叶飞在厦门前线紫云岩坐镇指挥,那天我上机在岗,对方干扰很厉害,我汗都出来了,那天啊,整个厦门天空是红的!我算参战人员,那时参战人员可以申请战地补贴,一个月元,我没去申请。我是年退伍,(回到厦门公安局工作的)的。
泓莹:您后来为什么又调出公安局呢?
姚景良:文革办专案,得罪了人,又怀疑我有什么问题,总之,机关内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吧。拉帮结派,我不同意啊!我不搞这些,我也不想当官,要当在部队就当上什么官了。我没有这些概念,就调出来了。
泓莹:您一直坚持做闽南文化。
姚景良:我一直没放弃,但(早期)没什么人知道,因为我从不占用上班时间。直到年,有一天,开元区领导说,福建省发了个通知,要抢救闽南文化,叫我要做些奉献!原来是有一天值班时候,我整理闽南方言被他看到了,他叫我整理一份送上去,后来省里反馈给厦门文联,杨钧伟就来找我。第一本书就是这样来的,以我为主,做了一本小册子,很简陋。
泓莹:杨钧伟是我的同事。
姚景良:厦门小小,一说大家就知道(笑),就这样,后来市民俗协会来找我,说要做闽台方言研究,由群艺馆召开会议与台湾人交流。后来李永裕李以泰他们做厦门成语,有一本就由我来写闽南话与普通话的对应,然后请一位姓许的来串(统稿),比如“捉龟走鳖”等。后来与陈耕他们合作,又做了一些书,当然,这不仅仅是我自己的。
现在,我主要做闽南方言别字别称,我一本一本写,一字一字说。闽南话与普通话差异太大。闽南方言用的是古汉字。这本书做得差不多了,序言也写好了。
从土改到现在,民间有些顺口溜,很有生活气息,但可能出版不了,比如当年布票紧张,国家进口了一些日本化肥,尿素袋子是尼龙的,大家都很稀罕,都拿来做衫裤,干部有特权嘛,老百姓就编了这样的歌谣:
干部干部,艰苦朴素,前面日本,后面尿素,上面做衫,下面做裤。
很生动对吧,时代的写照,与现在的腐败差得很远对吧!还有一些三句半,谜语,数字对联,民谣。还有一本《闽南故事》原稿陈耕拿走了,起码个故事,没有下文,后来稿子也丢了……一些自费的书是在集美水产印刷厂印的,他们印我的书,不需要再造字!
儿时听古,引起我研究闽南文化的浓厚兴趣,长期积累,经常考证,最后才能确认。可以说一生一世,我都在研究闽南文化,搜集闽南语故事,辨析闽南方言用词用字。年,我从厦门公安局去参军,在部队里还托亲友搜集老故事呢,直到现在我还到处寻找会讲民间故事的人。有一次去采访一位老先生,第一次,人还在,第二次就不在了,连他自己珍藏的“话本”都烧掉了……闽南有把东西烧给逝者的风俗习惯嘛。
抢救即将流逝的闽南文化,这是和时间赛跑的事儿。
我收集整理了数百个闽南近现代故事。这些故事源头多,版本也多,我搜集、整合、校对、考证,一些生僻字尽量查字典核对,比如查《辞海》、《康煦字典》。做这些事是很辛苦的,但不认真不行啊,闽南文化中很多东西,七十岁以下的人已经不懂了,这些东西再不研究整理就没了。形成文字,有依可据(或许还能留下来吧)。
我已经出了几本书,还有十来本没出版。
闽南话用字很有意思,有的字词典找不到,就民间造字,有组字法,有拆分法。我在赖厝埕讲故事,涉及方言问题就一点一点解析,顺带可以谈论许多有趣的民俗问题,说一些老少咸宜的故事。
电视台曾经请我去讲古,我讲过一段,但不太喜欢,我向来不喜欢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这个让知名人士去做好了,我就喜欢默默做事,高兴就好!我最喜欢就是“赖厝埕讲古”这款没有拘束,自然互动的民间活动。
我研究的是原汁原味的草根式内容,民间故事与俗语,原汁原味很难啊,没有深厚闽南文化积淀和持之以恒的采访与收集,坐在书斋里是做不出来的,研究这些东西要接地气啊。
我退休十九年,除了锻练就是到处“采风”,回家就动脑筋,然后写作,有时说一段故事,有时编一个小品。我整理的东西乡土味很重,我个人以为“书呆子”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欣喜的是,我的粉丝们说,他们以前很难听到这样原汁原汁的闽南故事。
我能利用我的“剩余价值”,从事我最喜欢闽南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与热爱闽南文化的人“逗阵来讲古”,分享这份文化遗产,也是一款缘份,我活到这个年纪,还能在这里讲古是一种福气,但时间还能给我多久?我们现在是两周一次,一次一小时,从文字开始,一个字就可以讲一小时,就我的积累,说上十年也说不完啊,所以我每次都尽可能多说一些!
现在在电台、报纸流行或者刊登的闽南语错误很多,七写八写,用字太随意,太生硬,我个人认为,闽南语的表述,能与普通话在意思上一致的就尽量保持一致,的确无词可用才用普通话中的同音字代替。否则写出来谁也看不懂啊。比如“婚陶麦卵蛋”(烟头别乱丢),这样的句子,谁听得懂啊。再比如苍蝇写做“户神”,户神是什么?是门神啊,这太糟糕了。
读音很难强求一致,泉州比较软,漳州就比较硬,厦门比较平。仅仅厦门同安,就有一百多个音。
关于方言辨析,大家能提出不同意见更好,我们自己的东西有时不一定对,说错了,有人提出来可以更正。大家一起来探讨,研究,把这份文化财富留下来,(祖宗的遗产)不能白白让它们流失喽。
做点好事可以,出风头我可不要,平淡低调做人,一生快活啊,每个人都有他的价值,大和小而已。我这些东西,只要你需要,都可以拿去传播,我这6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如果不传播出去,那就太可惜了,闽南文脉不能到我们这一代就断喽……
我的价值观就是贡献自己的“剩余价值”。
我教电台的人出闽南味谜语,我把自己书房的书捐给故乡的学校,《合四句》这本打印的书稿让他们放到网上去传播,就像我积极传递养生保健信息。
我读过《黄帝内经》,尽量汲取古籍中的合理部分,自己练文武结合的八锻锦,练了三十八年,效果真的很好!一是为自己保命,静心练功事半功倍;二是将自己的体会和做法传授给别人,大家一起锻练,我高兴别人高兴,我健康别人也健康。这不很好嘛。我结合自己的体会,用心编了《养生保健十二讲》,到社区和街道还有一些单位去讲解并传授八段锦,效果很好。
我年在跑步中被后面自行车撞成重伤,那时已经七十岁了,趴在地上,借别人的电话打了电话就不省人事了,我爱人那时也刚刚手术过,我告诉她我被车撞倒了,没什么事,就不省人事了。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了,医院输液,缝了12针!后来,有朋友看到我还在长跑,就说,啊,你还能锻练啊?我说我到毛泽东那里报到,门刚好关着。
人家说你是锻炼身体,否则早死了。
我给你送精神营养,不必吃补药,我自己是从来不吃补药的,自我补养。我很高兴听到别人对我的评价:听你讲话像青年,看你体态如壮年,瞧你的脸部才是老年!这就是我的动力!我活到老,就要传播闽南文化到老;活到老,要锻练到老,传递健康的养生信息到老。
年1月初稿
年1月重新整理
年8月再次修订
图一:年1月12日姚景良先生在家工作
图二:姚先生著作简表
老照片由姚景良先生提供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