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剑川县千狮山脚下的
一个院子里
住着一群特殊的人
这里是属于他们的
另一个温暖的家
杨应棕的父亲回想起自己的儿子开口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时,依然无比激动,不禁站起来对院里的工作人员鞠躬,连声说道“真的非常感谢你们”。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杨应棕一家人自他三岁以后就没再听过。三岁时,杨应棕被牛撞伤之后,就不太说话了,也不爱与人交往,生活不能自理,被诊断为智力残疾贰级、精神残疾叁级。杨应棕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人顶医院治疗,却没取得什么效果。
去年10月,在多方协调之下,家属将杨应棕送到剑川县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剑医院)治疗。经过中心专家的评估,制定了完善的治疗康复托养计划,在医护人员的耐心引导下,杨应棕已经能够主动地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并且学会了很多自理技能。杨应棕见到记者时,还会笑嘻嘻地打招呼说:“姐姐们好!”
医院治疗了多天,费用为多元,通过医保报销、政府兜底保障、医疗救助报销、大病理赔、剑川残联阳光家园计划集中托养项目补助、医院补助,实际支付多元。不仅减轻了家里的负担,也解放了家里的劳动力,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剑川县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剑医院)是云南省第一家集残疾人托养、精神病救治相结合的专业机构,年4月29日挂牌运营以来,专业医疗队伍已为近千名精神、智力残疾人进行服务,为他们创造了一片新天地。
剑川县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柏文
我们在实践中也证明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托养相结合的办法,可以为患者营造一个真诚积极共情的氛围。共情也就是医护人员能够将心比心理解和察觉患者内心的情绪烦恼,正确的回应和引导患者,治疗效果也比较明显。
患者李金梅在这里治疗了一段时间之后,经过评估达到出院标准,然而李金梅并不愿意离开这里。医院与家属沟通协调之后,医院帮忙做一些保洁工作。每个月元的工资补贴家用,子女也能更好的专心于学习工作,医院护士还能看护患者规律服药,专家定期进行患者精神症状评估。医院的一个尝试,也是人性化治疗的经验。
医院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采取工娱疗法和文化行为疗法,建立奖励制度,提升患者积极性。基于剑川丰富的艺术文化形式,托养中心经常举办多种多样的艺术活动,如白族打跳、对歌、绘画等。同时,通过参与生产劳动、养花种菜、缝纫刺绣、制作手工艺品,患者之间模拟社会沟通交际等,逐步恢复患者的社会能力。
剑川县以集中托养、过渡期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及居家托养的方式在全州率先开展贫困精神和智力残疾人集中托养工作。极大解放了残疾人家庭的劳动力和减轻了经济负担,真正实现了“托养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幸福一方人”的目标。
记者、编辑:迟晓娟
责编:郭建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