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水蛭治病”的医学图片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这组令人惊讶的图片也引来了不少媒体的报道。
水蛭,又称蚂蟥,是环节动物门蛭纲的一类动物,雌雄同体。全球被发现的蚂蟥约种,约种生活在海洋中,约70种生活在陆地,余下都生活在淡水环境。
蚂蟥是吸血动物,头尾各有一个吸盘,前段有口器,可刺入皮肤吸血,并有释放麻醉剂,因此不易被宿主察觉。吸血量非常大,是其体重的2—10倍。能耐饥饿。
大多生活在稻田、沟渠、浅水污秽坑塘等处,嗜吸人畜血液,行动非常敏捷。每到春暖即行活跃,6~10月均为其产卵期,到冬季往往蛰伏在近岸湿泥中,不食不动,生存能力强。
历史悠久的医疗手段
对于很多人而言,水蛭可能是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生物。但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尝试用它治疗疾病了。古代西方医生认为令皮肤变红的疾病是人体内血液太多导致的,因此专门吸血的水蛭就成了治疗这些疾病的手段。
到了年代,人们重新对医疗水蛭产生了兴趣。两位斯洛文尼亚医生发现,在皮肤皮瓣移植手术中,水蛭可以起到预防淤血的辅助治疗作用。年时,整形外科医生约瑟夫?厄普顿(JosephUpton)将类似的方法用在了一个小男孩的耳朵再植手术上,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年,医疗水蛭作为一种医疗器械在FDA获得批准。
水蛭有哪些医疗用途?
这次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告的水蛭医疗病例,是一个耳朵再植的手术案例。
一名19岁的女性被斗牛犬咬伤导致左耳断裂,医生们通过微血管吻合术对断裂的耳朵实施了再植。手术接通了耳朵上的动脉分支,但却一时没能找到合适吻合的静脉血管。虽然连通的动脉能够带来氧气和营养物质,但如果静脉没有接通,在原地瘀滞的血液也容易形成血栓,使组织缺氧坏死。
这时候,医生就找来了医用水蛭,用它来进行血液引流,吸走无法被静脉运走的淤血。虽然水蛭不能真正替代静脉血管的作用,但它们可以减少淤血对再植组织的影响,为机体重新修复供血系统赢得时间。
水蛭的唾液中含有水蛭素,它是一种很有效的抗凝剂,可以直接抑制体内凝血过程所必须的凝血酶。如果不慎被水蛭咬伤,这种物质会给止血带来不少麻烦。不过,在作为静脉引流时,这反而又成了优势:它能预防血栓形成,避免血管堵塞。
耳部再植患者使用水蛭辅助治疗。图片来自: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
除此之外,一些研究也在探索医疗水蛭的其他用途,例如缓解骨关节炎造成的疼痛。水蛭素本身也可以作为抗凝剂使用。
有效和风险并存
在某些时候,医用水蛭确实可以成为医生的好伙伴。不过,使用它们也同样有风险。即使是专门培养的医疗水蛭也不是那么洁净无菌,让它们处理伤口就要承担一定感染的风险(例如嗜水气单胞菌感染),使用时常需加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此外,利用活体水蛭进行治疗,也可能出现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
中医应用源远流长
古代医书中记载有利用蚂蟥治疗多种疾病,谓其“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消积聚……”。医圣张仲景用其祛邪扶正,治疗“瘀血”、“水结”之症,显示了其独特的疗效。
后世张锡纯赞此药:“存瘀血而不伤新血,纯系水之精华生成,于气分丝毫无损,而血瘀默然于无形,真良药也”。
体弱血虚、孕妇、妇女月经期及有出血倾向者禁服。
----------------------------------------------点击右上角标“…”,可
1.发送给朋友
2.分享到朋友圈
3.查看公众(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