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illDedicateMyselfToMedicineWithLoveForMyMotherlandAndLoyaltyToThePeople.
——
点击视频观看↓↓一百年前的西班牙流感,造成全世界约5亿人感染,近4千万人死亡;一百多年后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波及全世界个国家,目前死亡人数正不断递增。
年这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灾难,让我们经历了太多未知、病痛和恐慌。虽然人类认识病毒已经有年的时间,但病毒却已经历亿万年的进化,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进一步了解病毒,才能更好的战胜它。
为此,中欧19北三班的同学们尝试以“云读书”的交流模式,探讨了病毒及传染病方面的知识,希望共同搭建健康生活方式,并借此提高抗病毒的精神免疫力。
——
01PARTONE
—
生命的宿敌——传染病
contagion
我国有一部传染病法,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
1,甲类,鼠疫,霍乱。
2,乙类,流脑,乙脑,艾滋病,淋病,梅毒,狂犬病,肺结核,非典等26种。
3,丙类,血吸虫病,包虫病,麻风,手足口等11种。
在医学和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人类面对病毒,仍然没有我们自己想象的那样强大。
从历史上来看,传染病始终是一个让人谈虎色变的存在。现在我国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国现在的人均寿命是76岁,导致人民死亡率最高的是脑血管病和癌症。然而,这些疾病的高发人群都是60岁以后的老年人。
在建国前,我国人均寿命是35岁。-年统计,我国的人均寿命是49岁。那个时候导致人民死亡率最高是什么疾病呢?就是这些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这样。瘟疫自古以来,就是大自然限制人口增长的最重要手段。
建国以后,我们国家有一大批医学家和公共卫生学家,为控制传染病,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那一代医学家,把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5岁推进到60岁之后。
—
02PARTTWO
——
对病毒一无所知,到逐步认识
contagion
谈到细菌和病毒的理化特性,这里推荐一本书《微生物学》。在宋代以前,北方人普遍人畏惧南方,认为南方多瘴,司马迁说,男方卑湿,丈夫早夭。曹操说,吾往南方,则不生还。
现在我们大家都喜欢去海南买房,去成都吃火锅,去广州喝早茶,但在古代这都是发配的去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人们恐惧南方以疟疾为代表的一系列传染病。南方为什么容易有传染病呢,究其原因,这和细菌病毒生存的理化特性有关,一个是热,一个是湿。
很久以前,人们并不知道传染病是什么原理。直到16世纪,荷兰科学家Leeuwenhoek发明了显微镜。列文库克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很有意思,他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是由于勤奋和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同时代人。
他对于放大镜下展示的微观世界,非常有兴趣,观察的对象非常广泛,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污水,昆虫等。他开始观察细菌和原生动物,并测算了他们的大小。
他是第一个用放大透镜看到细菌和原生动物的人,对肉眼看不到的世界,做了细致观察和精确描述,对后来微生物学的发展,起来奠基作用。
↑列文虎克论文中的插图
—
通过显微镜,人们得以认识到细菌病毒和很多其他的微生物,我们研究出了细菌病毒生长的几个必要条件,第一温度,第二水份,第三能量,第四附着面积。
温度。细菌最喜欢什么温度呢?不同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不一样,有嗜热菌,有嗜冷菌,有嗜温菌。然而,在生物界,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于最适应人体温度的细菌,可以在人体上寄生下来,导致人类生病,因此能使人类得病的细菌,都进化成了嗜温菌,他们最喜欢37度。
因此,那些常年37度,南亚,非洲,南美洲等热带地区,就是细菌病毒最容易繁殖的地方。如果这些地方恰好比较贫穷,卫生条件落后,本身气候环境就适宜细菌生长,得了之后还治不好,所以就促进了传染病的大流行。
水分。细胞的所有营养和代谢都需要水分。因此,细菌和病毒的生存都离不开水份。
能量。能量指的主要是糖分和蛋白质。家里面孩子吃的食物残渣,厨房的油点,菜汤没擦干净的地方,是容易长病菌的地方。
附着面积。比如说皮肤,比如说毛巾,生活用品。面积最大的是什么结构呢?绒毛状结构。就像我们人体的小肠绒毛,我们吃的百叶、爆肚,这种绒毛结构,就是为了增加吸收面积,进化而来的。我们生活里,哪里有绒毛结构呢,毛巾,拖布,头发,动物毛发。这些地方,是容易长细菌的地方。
所以具备这几个条件的地方,就是细菌病毒最容易生存的地方。温暖,潮湿,有糖分和蛋白,有附着面积。离我们最近的地方是哪里呢?是腋窝,手指缝,脚趾头缝。特别是代谢比较旺盛的男生,为什么会脚臭呢,并不是脚汗的味道,而是人体分泌的死皮蛋白质里,一种叫蛋氨酸的东西,被脚上的细菌分解成了甲硫醇,而产生的气味。
绝大多数我们身边使人不悦的味道,都来自于病原体的味道。比如毛巾、拖布、厨房、卫生间、下水道只要有了臭味,就表示细菌在快速繁殖,要赶紧清洗或者丢掉。
细菌的繁殖速度是很可怕的,基本上20分钟就可以繁殖一代。有一个简单的算法,一个细菌,十小时繁殖成十亿个,这提示我们,搞卫生绝对不能拖延症。比如袜子,有人喜欢攒着洗,第二天早晨就是10亿倍的细菌。再比如脏衣服,碗筷,想明天再洗。这都是很可怕的。
↑细菌繁殖菌落
—
?关于我们身边的卫生怎么搞,外科学无菌术中有很成熟的方法可以借鉴到生活中。
曾经外科手术后,死亡率最常见的就是感染,刀上的细菌病毒接触到血液,血液中有温度有水分有能量,在伤口大量繁殖,术后病人死于感染败血症。后来人们研究出了外科无菌术,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大提高了术后存活率。
↑现代无菌手术室
?外科无菌术,主要的思想是分区和消毒,分区其实是清洁度分级的概念。
比如手术室的大门外,是污染区,大门内,是半污染区,再进一层,更衣室,是半清洁区,换完衣服进了手术室,是绝对清洁区。每个区域的细菌密度,是有数据标准的。是层次递进的关系。
这提示我们,可以家里设个分区:
◆门外,我们认为是污染区,
◆在家和门外之间,比如走廊,门厅,或者换鞋的地方,要设一个半清洁区。外套,裤子,接触外面的衣物和包,一进家要在半清洁区脱掉,换家居服。
◆客厅和居室、厨房等则是清洁区。
所有的衣服,外面是污染的,内面是清洁的。在外面,办公室里,公共场所,衣服要外面朝外放,在家里要里面朝外放。
?说到消毒,手术器械的消毒有一整套很严格的流程,保证接触病人的刀子剪子手术器械都是绝对无菌的。
我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其实不需要做到这样的清洁度,生活用品怎么灭菌呢,多数病原体在57度以上一小时即可死亡。
大家只要记住,60度,1小时,或80度,10分钟。可以蒸,可以煮,有家用消毒柜更好。桌面,灶台,电脑等实体物体表面,可以用75%酒精。
注意一定是75%,浓度不够没用,浓度过高会在细菌表面形成固化层,反而对细菌有保护作用。不怕腐蚀的地面和衣服,也可以用84消毒液。
84就是次氯酸溶液,它和酒精的差别就是84比较便宜,具有腐蚀性,不可以用于精细物品的消毒和肉体。地面,衣服,楼道可以用。
↑酒精和84
03PARTTHREE
——
千年国运史!病菌如何改变历史?
contagion
从远古时代起,对瘟疫,对死亡的思考,就是人类最早的对自身、对自然的认识和反省。这奠定了此后,几乎是人类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每次瘟疫一来,东方人以为是冒犯了佛祖,西方人以为触怒了上帝。
14世纪开始,欧洲出现了一种超级烈性传染病:黑死病。也就是今天的鼠疫,直接影响了近现代欧洲史。
时至今日,鼠疫仍然是排在我国传染病名单上甲类第一位,可见其危害性。
黑死病因为患者的皮肤出现大块黑斑而得名,这些黑斑,其实是皮肤黏膜大面积出血坏死。这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患者内脏大面积出血,最后大口吐血而死。
—
那么文艺复兴是怎么产生的呢?大量惊恐患病的人们蜂拥到教堂去祷告,结果病没有好,却连神父都感染了。有些神父,在人们祷告到一半,就吓跑了。紧接着开始出现一批神父跳槽,找工作,上帝的威望跟着一落千丈。
在黑死病中,教会的反应也让民众失望。基督教会用“天谴说”给黑死病提供了一个模糊的解释。除此之外,教士在灾难中争先恐后地逃离,许多牧师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或者为了高薪寻求其他地方的职位①。
人们开始质疑“神”的权威,涌现出以但丁为代表的一大批意见领袖,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出现,也就是文艺复兴。
黑死病的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涉及面之广、死亡人数之多,堪称空前绝后,这场生态灾难带给欧洲的悲惨后果,成为中世纪黑暗的另一个写照,并由此引发了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危机,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
在某种意义上,黑死病成为欧洲挣扎中世纪枷锁和实现欧洲文化转化的一个诱因。它与发生在此后的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同样是人类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甚至可以说这场鼠疫直接催生了当代西方文明。
↑欧洲黑死病
—
黑死病带来的死亡和恐惧,超过了人类史上任何一场战争。除了当世的死亡和恐惧,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以英国为例,当时的英国是个典型的农业国。因为人口大量减少,导致劳动力短缺,地主们只能花双倍的工钱才能雇到人手,同时还必须每顿给工人们提供鲜鱼鲜肉。
瘟疫之前,英国的情况是地少人多,而现在的情况变成了地多人少。劳动者们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结果就是英国的农奴制逐渐消亡。
原来的农奴基本成了从地主租地的自耕农。一部分敏锐的自耕农发现地多人少,种地忙不过来,把种庄稼改成养羊,收益更高。
于是,养羊业逐渐兴起。很多人因此暴富。不少原来的农奴,就是在这个时期发家致富而成了大庄园主。英国领先世界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而工业革命就是从羊毛纺织业开始的。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
和战争一样,瘟疫爆发时造成的大量人口死亡,将看似稳定的平衡瞬间击碎,逼迫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重组。这个变革便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黑死病前,劳动力被禁锢在土地上。中世纪的英国延续封建庄园制度,贵族占据着社会的大部分财富。农奴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劳动力,却在土地、人身和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①(①王晓臣,《十四世纪的黑死病与英国社会之变迁》)。
但是黑死病打破了平衡,解放了人力。劳动力稀缺的情况下,农民成为了“香饽饽”。农民拥有一定筹码后,农奴制开始瓦解。一方面有地无人耕,农场主的收入受到威胁。另一方面,受到重创的城市需要恢复,城乡流动变大,农奴也希望到城市去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于是农场开始向牧场转型。
因为畜牧业的人力成本也很低,正好契合农村劳动力短缺的情况,缓解了农场主的窘迫。土地整合的速度被加快,这也是圈地运动的序幕。
瘟疫造成的高死亡率和人口降低,“整个劳工体系陷于瘫痪,人手缺少使得小佃户难于为他们的土地履行应尽的劳役,地主只好暂时放弃一半租金来诱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①随着农奴制瓦解,获得人生自由的农民,还是为了追寻更高的工资不停地迁移。自由的流通也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
据统计,黑死病后,英国的人均工资上涨了3倍②(②:郑博文,《马尔萨斯视角下黑死病对欧洲经济的影响》)。社会财富逐渐从曾经的贵族、农场主手中,分散到了中下层人民手里,这让英国初期资本家的财富积累变得容易③(③:李嘉玥,《破坏与重建,浅析黑死病对欧洲经济走向的影响》)。
由于劳动力价格高昂,与其把资本投入在人力上,伦敦街头的早期资本家选择进行技术研发。这无疑是明智的一步,当人口福利被消耗后,科技的优越性显现出来。
18世纪,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学者刘黎认为,“黑死病在英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如同阿基米德撬起地球理论的支点,生产力的发展则为‘那根足够长的杠杆’,没有支点,‘撬不起地球’”④(④:刘黎,《黑死病与中世纪英国经济转型探析》)。
从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可以看出来,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和变革都离不开瘟疫和病菌,因为疾病和死亡,势必是人类思想和生产力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