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非凡人生
讴歌人性光华10月7日0:00(首播)
10月8日1:00(复播)
砀山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典型人物专题《榜样》播出
汪天平:援鄂医疗队“男神”总领队万家团圆的日子里
他临危受命、逆风而行
带领安徽援鄂医疗队千里驰援武汉
樱花盛开的季节
他们力“皖”狂澜、高歌凯旋
洪灾面前
他再批战甲闻“汛”而动
为受灾群众筑牢“健康堤坝”……
本期《榜样》
让我们一起走近——
安徽省援助湖北医疗队总领队
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汪天平
疫情就是命令千里驰援湖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安徽省卫生系统45万名工作人员取消春节休假,全员在岗。除夕夜,汪天平在向职工发出新年祝福的同时,也向上级发出了请缨短信。
“我觉得我还是有经验的。我是有31年党龄的老党员,参加过98年的抗洪救灾、年的抗震救灾,年我还带队参加援藏的包虫病调查。”
随着疫情不断升级,安徽在打响省内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全力调集医疗卫生力量支援湖北。
1月7日,也就是农历新年的大年初三晚上7点04分,来自全省15家省直医疗机构16医院,共计名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医护人员和两名领队组成了安徽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搭乘高列车驰援武汉,而汪天平,就是这支特殊队伍的总领队。
党员干部冲在前筑起坚强战斗堡垒1月9日,驰援湖北武汉第二天,安徽支援湖北抗疫医疗队临时党总支正式成立,汪天平担任临时总支书记。鲜红的党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高高飘扬。
安徽省支援湖北医疗队先后派出八批次名医务人员,医院医院,其中中共党员名,预备党员85名,他们是奔赴一线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更是屹立在抗疫前线的鲜红旗帜。
鲜红旗帜白衣天使在党员们的感召下,队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医疗队有54名队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志愿书,有名队员在前线火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管什么时候,先亮身份,就是党员肯定要冲在最前面!”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安徽支援湖北抗疫医疗队临时党总支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援鄂医疗队队员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为打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这场硬仗贡献了坚实的力量。
防控初期困难重重临危受命勇担当张秀平,医院院感科主任,也是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成员,提起初到武汉的感受,张秀平记忆犹新。
(右一张秀平)
生活条件艰苦倒在其次。医院,在有着多年院感管理经验的张秀平看来,问题太多。
“没有隔离带、没有缓冲区,第一天进出电梯,医务人员就穿着防护服从病区里直接到我们工作处;基本的清洗、消毒都不具备。所以我们医务人员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抵达武汉次日,张秀平就医院对接。不到三天,她就带领队员医院三个病区81张病床,医院张病床;不到两天,就和战友们攻坚克难、创造条件,新建了重症监护室,使危重病例得到及时救治!
安徽速度为了最大程度地节省物资,国家规定四个小时一班,医疗队主动延长六到八个小时一班。作为总领队,汪天平号召大家积极共享自带的防护服;还通过自己的同学、校友,从国外采购了国内紧缺的正压头套。
重压之下总领队变成“大家长”90后护师汪海珠,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因长时间工作,让她拥有了难以消除的“最美压痕妆”,双手也因手套里的滑石粉和反复消杀而起泡脱皮。
持续的高强度工作,对于年轻的汪海珠来说,还是可以抗得住的,但是初期由于疫情的不断严峻,医护人员也对新冠病毒有着一定的恐惧。
“一部电梯只坐四个人,不管电梯多大,第五个人坚决不会坐。每个人养成习惯,进入电梯各自在拐角背对对方。这种经历,只有我们去武汉的才能理解,因为对病毒很畏惧。”
巨大的心理压力,让汪海珠难以承受。然而这些并没有压垮汪海珠,她利用休息时间,记录在武汉的点点滴滴,把照片和视频编辑成短视频发布,让大家对援鄂医疗队有更多的了解。
海珠说,能有这样的心态和精神,离不开总领队父亲般的的安慰和鼓励。
来武汉六十五天,几乎每天早上,汪天平都会送队员们去上班,为队员加油打气,给他们增强信心;每当新一批队员抵达,再晚再累他都到机场或火车站迎接;千方百计不遗余力为队员协调防疫和生活物资,提供物资保障;坚持看望慰问生病队员,为队员送生日祝福,体现组织关怀……
“当时汪领队经常跟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战略上你可以藐视它,但是战术上你要重视它。每次觉得自己撑不住了,汪队一鼓励,又有劲了。”
大力推行“安徽打法”成效显著其实,作为0多人的大家长,汪天平的压力也很大。
为确保全体队员“零感染”、“打胜仗”,汪天平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利用牺牲休息时间,整理完成页的《安徽援鄂抗疫医疗队工作手册》,建立了党建管理制度,应急处置制度,信息上报等制度,确保医疗队综合协调工作顺利开展。
疫情期间,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考察组在医院考察,对于安徽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帮助新冠肺炎患者康复给予了肯定。
支援武汉期间,在汪天平的带领下,安徽医疗队成功主持实施了世界级高难度操作的危重症救治行动,率先发起的方舱广场疗法(药物治疗+活动锻炼+心理辅导的综合疗法),广为传播,成为网红。坚持防治结合、关口前移,对隔离点、门诊和卫生院开展巡回医疗指导,在医疗队中独树一帜。
据统计,在支援湖北的65个日夜里,安徽医疗队累计管理床位张,收治患者例,其中危重症达例。医疗队已收到患者数百封感谢信,撤离武汉后,收到来自医院46名病患寄来的联名感谢信和锦旗。
65个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安徽援鄂医疗队不辱使命,能打硬仗,为防疫做出了贡献,为安徽赢得了荣誉。而这支队伍的灵魂人物汪天平,也逐渐被更多人熟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恪尽职守致力追求人生价值汪天平从事血吸虫病和寄生病科学研究多年来,硕果累累。他领衔主持研究的《引江济淮(济巢)工程对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蔓延影响的研究》及《长江安徽段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评价》两项成果获得专家鉴定,达到了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汪天平主持和参加国家医学重点攻关课题、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的重大研究课题30余项,1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他还主编和参与了寄生虫学专著10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论著百余篇。
近年来,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所在汪天平的带领下,长足发展,多项科研成果得到了有效转化。
除此以外,汪天平还多次承担全国公共卫生突发疫情应急处置以及全国血防管理培训班的教学任务,还与有关医学院校合作,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名。
闻“汛”而动坚守防汛抗疫一线
7月以来,我省连续出现强降雨过程,行蓄洪区群众以及在一线抗洪救灾人员生命健康面临挑战,由于受灾范围广、汛期后又高温炎热,使得皖南地区增加了血吸虫等传染病的流行可能。
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汪天平带着血防所的同事一起,察看水情、灾情,指导防疫工作。他还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抗洪一线,认真做好受灾地区人员的防护、健康教育,对接触疫水人员进行调查和预防性服药;确保不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疫情的暴发。
0多年来,汪天平常年深入一线,服务基层,多次放弃国外和省外优厚待遇,为我省血吸虫病和寄生虫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先后获得安徽省第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江淮十大杰出青年、安徽省先进工作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吴阶平医学研究二等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接下来,汪天平希望把工作重点放在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上,使他们尽快挑起大梁。“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够消除血吸虫病的危害,实现送走瘟神这样一个宏伟目标。”
来源:安徽电视台
砀山县融媒体中心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