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重要精神纽带。尽管历史的烟云已经远去,但每当我们从那些散落在各地的红色历史遗址遗迹前走过时,依然能感受到心潮澎湃。
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百年梦想。三峡集团在建设大国重器、推动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了“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精神,使之成为三峡人特有的红色基因和内在气质。从宜昌的三斗坪到乌东德的皎平渡,从追风逐日的戈壁荒漠到波涛碧海,从共抓长江大保护一线到助力脱贫攻坚的驻村点,三峡人筚路蓝缕、埋头实干,助力这些红色热土沧桑旧貌换新颜。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三峡小微特推出“红色地图三峡记忆”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解码属于三峡人的红色地标,回望百年奋斗路,扬帆起航新征程。
在中国南方曾经有一种流行的瘟疫——血吸虫病患者轻则丧失劳动能力重则死亡毛泽东主席曾为战胜瘟疫写下诗篇《送瘟神二首》在毛泽东诗词中这是专门以民生问题、医疗事业为主题的作品
红色地标
走进江西万安韶口乡
海报设计:阎泽群红色地标解码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西是血吸虫病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江西余江县响应党中央“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用兴修水利、开新沟填旧沟、土埋钉螺等办法,经过两年艰苦奋斗,消灭了血吸虫病。
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江西余江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毛泽东主席得知后,欣然命笔,写成了不朽的诗篇《送瘟神二首》——
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在“送瘟神”精神的鼓舞下,江西全省掀起了防治血吸虫病的热潮,万安县韶口乡就是其中之一。
韶口乡位于万安县北部的河谷平地,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水洼、沼泽地多。“当年这里是一大片沼泽,是血吸虫的聚集地。”年近六旬的韶口乡韶口村委会主任郭明回忆道,“最有效的除虫办法是土埋水淹,村里公社就发动老表们修水坝,都是人工挖砂石,再靠肩膀一担担挑过来。”
筑坝蓄水,根除了血吸虫,万安县在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战线上,又插上了一面红旗。
“血吸虫从清末就流行过,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我们重整山河、战天斗地送瘟神!”老乡们欢欣鼓舞,“送瘟神水库”因此得名。
感悟今昔巨变
时光切换至01年4月,正是春和景明时节。
倏地一声,无人机在江西万安县韶口乡05乡道腾空而起。10秒后,记者从屏幕上看清了眼前这座水库的全貌——Y字形水体,如同三只触角伸向青山之间,水面澄澈如镜。
▲送瘟神水库全貌摄影:徐强郭明在水库边生活了大半辈子。他知道,再过两个月,水面会漂浮一排排光伏“蓝板板”——三峡集团要在水库建光伏电站,水下养鱼、水上发电。
“真是‘凶地’变‘福地’啊!”亲历了水库变迁几十载,郭明感触颇深。
▲韶口村委会主任郭明在水库边接受采访摄影:徐强昔日水洼变平湖,山涧溪流汇入这片亩水域,灌溉了农田,涵养了渔业,滋润了“鱼米之乡”的岁岁年年。不久后,它还将孕育一片绿色能源基地。
“我们在送瘟神水库规划了亩的渔光互补项目,水面采用漂浮形式光伏发电,水下进行渔业养殖。光伏板可遮阳,减少水面植物光合作用,抑制藻类繁殖,提升水质,还能减少水分蒸发,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三峡新能源万安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鑫说,“这一项目让闲置的水面产生持续收益,帮助农民增收。”
在万安县韶口乡,三峡集团规划了兆瓦光伏项目,总用地面积亩,包括渔光、农光互补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及配套并网设施,采用“一种资源,两种产业”的集约发展模式,实现鱼电、农电“丰收”,巩固万安县脱贫攻坚成果。
光伏项目示意图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