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技术方案
附件:
1.洪涝灾害灾区传染病暴发疫情调查与控制要点(年版)
2.洪涝灾害灾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技术指南(年版)
3.洪涝灾害灾民安置点卫生状况与需求快速评估技术指南(年版)
4.洪涝灾害饮水卫生和环境卫生技术指南(年版)
5.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南(年版)
6.洪涝灾区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技术指南(年版)
7.洪涝灾害营养与食品卫生技术指南(年版)
8.洪涝灾害灾区预防接种技术指南(年版)
9.洪涝灾害灾民安置点卫生要求要点(年版)
10.洪涝灾害血吸虫病防控应急工作方案(年版)
11.洪涝灾害灾后疾病防控知识要点(年版)
12.洪涝灾害灾后健康宣教核心信息(年版)
附件1
洪涝灾害灾区传染病暴发疫情
调查与控制要点(年版)
洪涝灾害发生后,由于供水系统毁损、食物安全难以保障、居住条件受到破坏、人群与病媒生物的接触机会增多、人口流动性加大、人群抵抗力降低以及卫生服务可及性降低等因素影响,极易发生各类传染病疫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的暴发和流行。
洪涝灾害发生后应重点
④交通便利,以方便清运车辆出入。
(2)临时公厕配置。
一般利用地形,建造挖坑式厕所。每人配置不少于1座临时公厕,男女分别设置。在男女人数相同的情况下,男女蹲坑比例以2:3为宜。男厕按每50人/蹲坑,女厕35人/蹲坑。人多要考虑另建厕所。
(3)建设材料。
①储粪池容器选择防渗漏、不易破损的硬质光滑容器,或直接挖坑,内衬粪便收集袋;
②便器可选择平滑厚实的木板或钢模板数条(两块板之间间距20cm),用土或砖石将板条固定,男厕最好在厕坑一厕留有小便槽,内衬防渗膜。
③厕墙和顶可用塑料膜、编织布或其他材料围挡,支架选用钢制或木质材料,也可以选用救灾帐篷或折叠帐篷。
(4)主要技术要求。
①储粪池:如没有合适的容器,可采用挖坑的办法,深cm,宽50cm,坑长不宜超过10m。厕坑内衬塑料布或防雨布,防止渗漏。
②厕屋部分:顶高2m,单排过道宽1.5m,双排过道宽2m。至少两面设通风窗。
③厕屋四周加高,并设排水沟,以防雨水倒灌。
④厕屋四周硬化,路上用砖石、木板垫高,防止路上积水。
(5)管理和保洁措施。
临时公厕消毒由片区防疫队负责;保持厕所内清洁卫生,无蛆蝇孳生;消杀措施参考相关内容。
(6)也可以选择移动式厕所。
(7)安置点长期使用,应考虑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
(三)粪便无害化处理。
1.基本要求。
(1)基本杀灭粪便中的病原菌和寄生虫卵。
(2)完全杀灭苍蝇的幼虫,有效控制苍蝇孳生和繁殖。
(3)避免对空气、土壤、水源的污染。
2.无害化处理。
(1)处理设施检查与修复。
如原有粪便处理设施完善且未遭到破坏,或破坏不严重、经抢修后恢复使用的,清运粪便应优先进入该设施进行无害化处理。
(2)化学药物法应急处理。
①在原有粪便处理设施被严重破坏、且短时间内无法修复的区域,粪便可采用化学药物杀卵法进行无害化处理;相关处理参考消杀内容。
②需要无害化后粪便作为肥料使用时,可使用如敌百虫(0.3%)、尿素(0.5~1.0%),氨水(1%)等化学药物。
(3)临时处置地点的选择和处置方法。
①临时处置地点的选择:处置场地应设置在不易被水冲、淹泡的地方,远离水源地。
②临时处置方法。
A.密闭贮存法:建设大型贮粪池,粪便经密闭贮存、厌氧发酵,达到卫生要求。储存过程中应注意将沼气导出,高空排放。
B.粪便与生活垃圾混合堆肥:选择地势稍高场地,将粪便与生活垃圾混合,外覆宽幅白色塑料薄膜。堆体内插若干导气管,有利于发酵。
C.卫生填埋:在适合的地方挖坑并铺设防渗膜,然后倾倒粪便(最好与生活垃圾混合),并随时用土覆盖,覆盖土量应满足吸收粪便中的水分,便于压实。填埋区周边设置排水沟,避免雨水进入。填埋坑不易过大,单坑使用期不应超过20天。填满后使用厚度不小于0.05mm聚氯乙烯或聚乙烯塑料膜覆盖,或用40~80cm的粘土覆盖压实,填埋堆体应插导气管,在坑边需设置标志。
3.疫情发生时粪便的处理。
(1)基本要求。
①疫情发生后,病人的粪便必须及时进行单独收运和无害化处理。疫情期间该地区清运的粪便不得作为农肥使用。
②病人排便需要有固定专用厕所。如条件不允许,每个病人也应有专用痰盂或其他容器盛放粪便。
③严禁在饮用水水源附近洗刷便器和运输粪便的工具。
④对病人粪便的收集、转运、消毒等各环节必须严格管理。
(2)收集与处理。
①粪便收集。
A.对集中治疗的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粪便必须采用专用容器(传染病专用的塑料袋),或厚度不小于0.05mm的双层聚氯乙烯或聚乙烯塑料膜收集,单独严格消毒处理,不得直接进入临时厕所;
B.收集粪便专用容器必须是防渗漏、不易破损的硬质光滑容器;
②粪便紧急处理和散居病人的粪便处理参考相关消杀内容。
③作业人员个人卫生防护。
A.作业人员应相对固定,并做好自我防护;
B.工作时应穿戴隔离衣裤、长筒胶鞋、防水连身服,佩戴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
C.个人防护用品应定期消毒。
(四)生活垃圾处理。
1.基本要求。
(1)应尽快建立、完善过渡性安置区(点)生活垃圾的收运系统,日产日清,尽量做到密闭化的收集和转运。
(2)应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处理过渡性安置区(点)产生的生活垃圾。对在洪灾中受到损坏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应尽快修复利用。
(3)应加强过渡性安置区(点)生活垃圾中的废品回收,尽可能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
2.垃圾的收集、转运及处理设施技术要求。
(1)安置区(点)的生活垃圾要尽量做到密闭化收集和转运,日产日清。
(2)每50户设置1个垃圾收集点,每一个安置区(点)至少设置1座垃圾收集站。
(3)垃圾收集点、收集站和垃圾收运车应定期消毒,杀灭蚊蝇。
(4)对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行状况应及时进行检查,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5)凡可纳入处理设施服务范围的安置区(点)的生活垃圾,应集中收运进行无害化处理。
(6)过渡性安置区(点)配套新建的生活垃圾处理专用设施,宜选用能够在短时期内建成并投入使用,使用完毕后便于清除,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技术,可考虑选择简易填埋、焚烧、卫生堆存等处理方式。
3.垃圾处理方式技术要求。
(1)简易填埋处理方式。
①对不超过户的过渡性安置区(点),不具备利用已有垃圾处理设施条件,或尚未配套新建卫生堆存、焚烧处理专用设施的,可考虑建设简易垃圾填埋场。
②简易垃圾填埋场应尽可能选择在土层厚、远离居住和人口聚集区、远离饮用水源地等区域。填埋场基底要做防渗处理,要防止雨水、洪水流入。
③应位于居住区及水源取水口下游和下风向。
④应与过渡性安置区(点)有一定的防护距离。
⑤应避开河道行洪、泄洪、滞洪区,避开堰塞湖决坝可能侵害的区域,避开滑坡、陷落、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能侵害的区域。
⑥禁止利用湿地填埋生活垃圾。
⑦简易填埋作业时要坚持每天及时对垃圾覆土,并消杀蚊蝇。
(2)卫生堆存处理方式。
①对大于户或具备合并处理条件,但不具备利用已有垃圾处理处置设施的过渡性安置区,可采取卫生堆存处理方式。
②相邻、相近过渡性安置区尽量合并建设垃圾卫生堆存场。
③堆存场应位于居住区及水源取水口下游和下风向,远离人群和饮用水源地等区域。
④应避开河道行洪、泄洪、滞洪区,避开堰塞湖决坝可能侵害的区域,避开滑坡、陷落、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能侵害的区域。
⑤宜选在地形较平坦地区。
⑥应有利于过渡性安置期结束后的清运转移。
⑦禁止利用湿地堆存生活垃圾。
⑧堆存场应定期喷洒专用消杀药品,防止鼠、蝇、蚊、虫滋生泛滥。
(3)焚烧处理方式。
①对不具备利用已有垃圾处理设施,安置区(点)又相对集中、并具备对相邻安置区产生的生活垃圾就近合并处理条件的安置区(点),可选择垃圾集中焚烧处理方式。
②处理设施应建在过渡性安置区(点)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远离人群和饮用水源地等区域。
(五)动物尸体妥善处理。
对环境清理中清出的家畜家禽和其他动物尸体应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处理后进行深埋处理。地点应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远离水源及居民点的地方。挖2米以上深坑,在坑底撒漂白粉或生石灰,把动物尸体先用10%的漂白粉上清液喷洒(mL/m2),作用2小时后,装入塑料袋,投入坑内,再用干漂白粉按20~40g/m2洒盖于尸体上,然后覆土掩埋压实。
(六)自然灾害后期的环境清理。
自然灾害后期,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对室内外进行彻底的环境清理,改善环境卫生。对遭受灾害的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的清理消毒,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尽最大可能消除导致疫病发生的各种隐患。
1.自然灾害结束后,灾民搬回原居住地时,应首先对原住房的质量进行安全性检查,确认其牢固性。然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清洗家具,清理室内物品,整修家庭厕所,修缮禽畜棚圈,全面清扫室内和院落,清除垃圾污物。必要时将房间的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对室内和临时居住点带回的日常生活用品可进行煮沸消毒或在日光下曝晒。在有条件时,可用2%~5%的洁灭净洗消液将衣被浸泡15~20分钟后再进行洗涤。待室内通风干燥、空气清新后万可搬入居住。
2.组织群众清理室外环境,整修道路,排除积水,填平坑洼,清除垃圾杂物,铲除杂草,疏通沟渠,掏除水井内污泥,修复厕所和其他卫生基础设施,掩埋禽畜尸体,进行环境消毒,控制疫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灾区的环境卫生面貌在短期内恢复到灾前水平。
附表4-1
水质监测点一般情况和水质检测
结果报告表
采样地点_______水样编号____
1.供水方式:
□集中式供水(名称_________________);
□分散式供水(户主姓名______________);
□其他(名称_________________),如桶装水等。
2.水源类型: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溪水□水库□池塘
地下水:□浅井水□泉水□深井水(超过30米)
3.消毒方式:
□不消毒□漂白粉□液氯□二氧化氯
□臭氧□紫外线□其它
4.水质检测结果:
采样日期:年月日测定日期:年月日
指标
标准限值
检测结果
评价结果
(合格/不合格)
色度(度)
分散式供水≤20,集中式供水≤15
浑浊度(NTU)
分散式供水≤3,集中式供水≤1
臭和味
无异臭、异味
肉眼可见物
无
pH
分散式供水6.5~9.5,
集中式供水6.5~8.5
6.5-8.5
氨氮(mg/L)
≤0.5
细菌总数(CFU/mL)
分散式供水<,集中式供水<
耗氧量(CODMn法,以O2计)(mg/L)
3
水源限制,水源耗氧量〉6mg/L时为5
总大肠菌群(CFU/mL)
不得检出
大肠埃希氏菌(CFU/mL)(度)
不得检出
余氯(mg/L)
出厂水:≥0.3,末梢水≥0.05
二氧化氯(mg/L)
出厂水:≥0.1,末梢水≥0.02
其他
结论:
采样人:报告人:单位:日期:年月日
附件5
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南(年版)
为做好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及消毒效果评价,防止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的爆发,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特制定洪涝灾区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南,本指南适用于洪涝灾区所开展的预防性消毒及消毒效果评价。
一、工作原则
(一)应根据传染病预防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清洁卫生与预防性消毒工作,以消除洪涝灾害对人类健康的不良影响。
(二)消毒工作应在消毒专业人员指导下由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根据灾情及当地传染病发生风险制定防疫消毒方案,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尽可能选择消毒效果可靠,简便易行,对人畜安全、对环境没有严重污染的消毒方法。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各种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正确实施消毒措施。一般不必对无消毒指征的灾区外环境、交通道路、路面、交通工具、帐篷等进行喷洒消毒,防止过度消毒现象的发生。
(三)从事现场清污、消毒人员注意个人防护,进行现场消毒时应阻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
(四)一般情况下,外环境以清污为主,重点区域清污后再行消毒处理。清污所产生的大量垃圾应及时清运,严禁倾倒河中。
(五)加强重点区域消毒工作,灾民安置点、医院、学校、幼儿园、集贸市场等与人们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场所是卫生处理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室内环境和物体表面清污后消毒,空气以通风为主,人员密集场所室内环境和物体表面可定期消毒。对受淹水源、厕所、牲畜养殖场所等也应全面进行消毒。
(六)保护水源,注意饮水安全,加强受灾地区饮用水消毒与水质监测工作;做好餐饮具、瓜果、蔬菜消毒与清洗保洁工作。
(七)做好动物尸体的处理。
(八)及时清除和处理日常生活垃圾、粪便。对设置的临时厕所、垃圾堆集点,必须有专人负责,做好粪便、垃圾的消毒、清运等卫生管理,必要时采用药物杀虫,控制蚊蝇孳生。
(九)加强灾区腹泻和发热症状监测,如发现疫情应及时做好疫点消毒工作。疫点消毒按照GB《疫源地消毒剂卫生要求》、GB《疫源地消毒总则》相关要求进行。
(十)待灾后恢复常态或通过预防性消毒确定消除健康影响方可终止预防性消毒工作。
二、消毒对象与方法
(一)环境。
1.对室内外进行彻底的环境清污,在改善环境卫生基础上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处理。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
2.居家、街道、社区、安置点等场所物体表面、墙壁、地面可采用mg/L有效氯消毒液,或mg/L二氧化氯,或mg/L过氧乙酸进行喷洒、擦拭消毒,作用30min;如选用其它消毒剂可参照GB《普通物体表面消毒剂的卫生要求》进行。临时安置点启用期间每天定期消毒1~2次;在无疫情情况下,不用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剂喷雾消毒,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自然通风为主,通风不良的场所可采用机械通风。
(二)饮用水。
1.集中式供水,未被破坏的自来水厂,按照GB《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执行,并加强水源水和末梢水的监测。
2.集中供水点有条件的首选净水消毒设备进行生活饮用水消毒,对临时集中供水设施、设备,应添加饮用水消毒剂。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时,作用30min后,出水口余氯量不应低于0.3mg/L,使用二氧化氯处理时出水口余氯不应低于0.1mg/L。
3.使用槽车(如消防车、绿化工程用水车、洒水车等)临时供水的,应灌装符合GB要求的水,槽车在每天使用前应进行清洗消毒。
4.分散式供水,如直接从江、河、渠、溪、塘、井、涌泉等水源取用水者,可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参照附录5-1。
(三)餐、饮具。
餐、饮具清洗后首选煮沸消毒,煮沸时间应在15min以上。也可使用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如用mg/L~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消毒剂浸泡后应以清洁水冲洗干净。临时避难所、临时安置点公共使用的餐饮具每次使用前均应消毒并保洁。
(四)生活用品。
家具、卫生洁具、办公用品等清污后,用浓度为mg/L的有效氯溶液采用冲洗、擦拭、浸泡方式,作用30min,或采用mg/L二氧化氯、mg/L过氧乙酸、mg/L季铵盐类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时间15min~30min。消毒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
(五)瓜果、蔬菜。
受淹新鲜的瓜果、蔬菜清洗后可用含氯消毒剂mg/L~mg/L作用30min,50mg/L~mg/L过氧乙酸或酸性氧化电位水作用10min,5mg/L~10mg/L臭氧水作用10min,消毒后均应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六)手和皮肤。
1.参与灾后环境清污、动物尸体处理等工作后均应进行手卫生消毒,可选用碘伏mg/L或含醇复合消毒剂原液滴于手掌3mL,两手搓擦1min~3min。
2.因长时间洪水浸泡造成皮肤红肿、损伤者应及时就医,也可用碘伏mg/L或其它皮肤消毒剂进行涂抹消毒。
(七)尸体。
1.对环境清理中清出的新鲜动物尸体应尽快深埋或火化,对已经发臭的动物尸体,可用0mg/L~0mg/L有效氯消毒剂或0mg/L二氧化氯喷洒尸体及周围环境,去除臭味并消毒,然后再深埋处理。
2.尸体埋葬的场所应由当地政府指定,不得随意乱埋。地点应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远离水源及居民点的地方,选择人口密集区的下风向。挖土坑深2m以上,在坑底撒漂白粉或生石灰,把动物尸体投入坑内,再用干漂白粉按20~40g/m2洒盖于尸体上,然后覆土掩埋压实。
3.遇难者的尸体一般不会引起传染病的流行,或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但对于已腐烂发臭的尸体,在裹尸袋内要适当喷洒漂白粉或其他消毒除臭剂,尸体的包裹要尽量严紧结实,在移运和处理过程中应遵循既要防止传播传染病、又要防止污染环境的卫生原则。要求对尸体用塑料尸袋包裹严密,不漏异味,不渗出腐败液体,及时送往火化场处理。
4.尸体清理后需要对其场所进行消毒处理,可选用mg/L~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作用30min~60min。
5.运送尸体的交通工具可采用mg/L~0mg/L有效氯消毒液,或其他有效的消毒剂溶液喷洒,作用30min~60min。如遇较大量体液等污染的情况,应先采用0mg/L~0mg/L有效氯消毒剂去污染后再用前法处理。车辆、工具每次使用后应消毒。
(八)垃圾点、公厕。
1.对于一般生活垃圾无需进行消毒处理,要求做好卫生管理工作,日产日清。含有腐败物品的垃圾喷洒含有效氯0mg/L~0mg/L消毒剂溶液,作用60min后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2.对于选择合适地点挖建的简易厕所,厕所应建有围栏和顶盖,避免雨水漫溢粪便污染环境,厕所内可定时泼洒20%漂白粉乳液以除臭并消毒。当粪便达便池容积2/3时,应及时使用漂白粉覆盖,表面厚度达2cm,再加土覆盖,另建厕所。遇有较为分散、野外随地排便情况,可按粪便量的1:10加入漂白粉,作用24h后再清除。
三、质量控制
(一)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符合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相关法规要求,并在产品有效期内。
(二)消毒剂应有专人管理,做好消毒剂的集中储存、供应、分发和记录工作,必要时要对库存消毒剂进行有效含量测定。
(三)消毒工作应按附录5-2规定的程序开展,消毒剂的配制、使用均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要求进行,并做好消毒剂的配制、消毒工作及消毒效果检测相关记录,记录格式可参照附录5-3进行。
四、效果监测与评价
必要时可对灾民集中安置点、集中供水等消毒重点区域开展消毒效果检测与评价,由具备检验检测资质的实验室相关人员进行。
(一)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效果。
1.检测方法。
(1)消毒前采样:将无菌棉拭在含10mlPBS试管中浸湿,并于管壁上挤压至不出水后,对无菌规格板框定的被检物体表面涂抹采样(采样面积为5cm×5cm),横竖往返各8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使棉拭四周都接触到物体表面。以无菌操作方式将棉拭采样端剪入原PBS试管内,充分振打,进行活菌培养计数。
(2)消毒后采样:消毒至规定的时间后,在消毒前采样点附近的类似部位进行棉拭涂抹采样。除用采样液(含相应中和剂)代替PBS外,其余步骤和方法与消毒前采样相同。将消毒前、后样本4h内送实验室进行活菌培养计数。
2.消毒效果评价。
以自然菌为指标时,消毒后消毒对象中自然菌的杀灭率应≥90%。
(二)饮用水消毒效果。
按照GB《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相关规定进行评价。
(三)公用生活物品消毒效果。
按照GB《旅店业卫生标准》、GB《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GB《理发店、美容店卫生标准》相关规定进行评价。
(四)食(饮)具消毒效果。
按照GB《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相关规定进行评价。
附录5-1
洪涝灾区饮用水消毒
为保证洪涝灾区民众能够得到安全的生活饮用水,须做好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水质的消毒处理以及水质的检验。
一、饮用水水源的选择
(一)洪涝灾害发生后应迅速对原有水源卫生状况进行评估,对于被淹没了的水井或供水构筑物应停止供水,待水退后经彻底清洗消毒后方可继续供水。
(二)集中式供水的水源地受到破坏或污染严重时,应选择新的水源地,建立新的取水点。水源的选择和卫生防护应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中附件“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要求进行。
(三)如采用打机井或手压井措施供水,所选打井点要保持清洁卫生,附近30m内没有厕所、畜圈、垃圾及废水排出口,应避免在低洼地或过去是污染源的地方打井。
二、饮用水的处理与消毒
(一)缸(桶)水消毒处理。
自然灾害发生后,若取回的水较清澈,可直接消毒处理后使用。若很混浊,可经自然澄清或用明矾混凝沉淀后再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剂为漂白精片或泡腾片。按有效氯4mg/L~8mg/L投药,先将漂粉精片或泡腾片压碎放入碗中,加水搅拌至溶解,然后取该上清液倒入缸(桶)中,不断搅动使之与水混合均匀,盖上缸(桶)盖,30min后测余氯0.3mg/L~0.5mg/L即可。若余氯达不到,则应增加消毒剂量,缸(桶)要经常清洗。
(二)手压井的消毒。
手压井一般只经过消毒处理,水质即可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基本要求。消毒方法同缸(桶)水消毒处理。
(三)大口井的消毒。
1.直接投加法。
投消毒剂前先测量井水量及计算投药剂量,水井一般为圆筒状即:
井水量(吨)=井水深(m)×0.8×[水面直径(m)]2
漂白粉的投加量(克)=漂白粉有效氯含量%井水量(吨)×加氯量(mg/L)
加氯量应是井水需氯量与余氯之和,可根据井水水质按一般清洁井水的加氯量为2mg/L,水质较浑浊时增加到3~5mg/L,以保证井水余氯在加氯30min后在0.7mg/L左右,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水质细菌学检验。
投加的方法是根据所需投药量,放入容器中,加水调成浓溶液,澄清后将上清液倒入水桶中,加水稀释后倒入水井,用水桶将井水震荡数次,使之与水混匀,待30min后即可使用。井水的投药消毒至少每天2次,即在早晨和傍晚集中取水前进行。
2.持续消毒法。
将漂白粉或漂粉精片装入开有若干个小孔(孔径为0.2cm~0.5cm,小孔数可视水中余氯量调整)的饮料瓶中(每瓶装g~g),用细绳将容器悬在井水中,同时系一空瓶,使药瓶漂浮在水面下10cm处。利用取水时的震荡使瓶中的氯慢慢从小孔中放出,达到持续消毒的目的。一次加药后可持续1周左右。采用本法消毒,应有专人负责定期投加药物,测定水中余氯,余氯量在0.7mg/L左右。若水井较大,可同时放数个持续消毒瓶。
3.过量氯消毒法。
适用于水井被洪水淹没;新井开始使用前、旧井修理或掏井后;井水大肠菌值显著变化;在肠道传染病疫点并疑与水有关和水井落入脏物等情况下。
方法是:先将井水掏干(若井水中查出致病菌,应先消毒后再掏干),清除井壁和井底的污物,用3%~5%漂白粉溶液(漂粉精减半)清洗后,再按加氯量10~15mg/L投加漂白粉(或漂粉精)即每吨水加40g漂白粉计,等待10~12h后把井水打完,待渗水后按本节的直接投加法或持续消毒法进行消毒,必要时经细菌学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蓄水池(箱)的清洗消毒可参照此法。
三、使用一体化净水设备
自然灾害发生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使用一体化净水设备对原水进行处理和消毒。可直接以沟塘水、河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为水源。可有效去除胶体、悬浮物颗粒、溶解盐类、有机物以及微生物等。
四、安全卫生水的运送
瓶装水运输方便,水质安全,可用来解决应急饮水问题。用于送水的设备,无论是水车、消防车、洒水车、水箱或聚乙烯塑料水桶,在运水前,都必须对盛水容器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用有效氯浓度mg/L溶液冲洗,作用30mim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待运水的余氯含量应保持在0.5mg/L以上,以确保运送水的卫生质量,防止运送的水受到二次污染。
供水量可参考如下:临时医院每人每天40~60L,后勤供应处每人每天20~30L,集中居住的帐蓬等每人每天15~30L,最低不应低于3~5L。
五、自然灾害恢复期的供水设施消毒
(一)被水淹没过的水源或供水设施重新启用前必须清理消毒,检查细菌学指标合格后方能启用。
(二)经水淹的井必须进行清淘,冲洗与消毒。先将水井掏干,清除淤泥,用清水冲洗井壁、井底,再掏尽污水。
(三)待水井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进行超氯消毒。漂白粉投加量按井水量以25~50mg/L有效氯计算。浸泡12~24h后,抽出井水,在待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按正常消毒方法消毒,即可投入正常使用。
六、饮水水质检验
应按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检验。
(一)水源水检验项目:浑浊度、pH、色度、氨氮以及其他有关项目。
(二)饮水检验项目:浑浊度、余氯、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色度、臭和味以及其他有关项目。其中浑浊度和余氯两项每日每批处理水均测定,以便指导水处理措施进行。
附录5-2
预防性消毒工作程序
一、了解现场情况
消毒人员到达灾区现场后,首先进行现场调查,可根据当地灾情具体情况、污染程度、范围以及可能发生传染病流行趋势确定待消毒对象的种类、性质和数量及消毒方法。
二、现场操作准备
消毒前应穿戴好工作衣、帽、口罩、手套,备好防护用具,进行现场观察,估计污染情况,阻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并按面积或体积、物品种类、数量多少,正确选择消毒剂种类和拟采取的消毒方法,计算所需配制的消毒剂的用量,并注意所用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保证配制消毒剂的有效浓度。
三、消毒前样品采集
必要时在实施消毒前应由检验人员先对不同消毒对象采集样品,送实验室检验,以了解消毒前污染情况。
四、室内消毒前准备
室内消毒前,应先关闭门窗,保护好水源(盖好灶边井、水缸等),取出食物、厨具等,并将不需消毒食品、食饮具及衣被等物储藏好。喷雾有刺激性或腐蚀性消毒剂时,消毒人员应戴防护口罩和防护眼镜。
五、实施消毒
消毒时应主要对被洪水污染的门、地面、墙壁、家具等物体表面进行喷洒消毒。以表面湿润为度。室内消毒完毕后,对室外其他可能污染处,如走廊、楼梯、厕所表面、下水道口等进行消毒。对室外大环境进行消毒时,应注意让消毒液覆盖需要消毒的部位,以达到润湿为度。
消毒过程中,工作人员不得吸烟、饮食,以防止受到消毒因子的伤害与病菌感染。
六、消毒后工作
消毒工作完毕后,应将所有的消毒工具进行清洗,然后依次脱下工作衣、帽、口罩(或其他防护用具),衣服打叠好,将工作服外层表面卷在里面,放入消毒专用袋中以备清洗。最后,消毒员应彻底清洗双手,并可用速干型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也可使用符合GB《手消毒剂卫生要求》要求的其他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填写好工作记录表。必要时,消毒结束60min后,检验人员再次采样。消毒人员应向住家交待消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