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牛日本血吸虫病

牛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与家畜健康的寄生虫病,全球范围内有76个国家存在血吸虫病流行,近2亿人受到感染。曾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12个省(市、自治区),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虫卵寄生引起的肝脏结节与肉芽肿,因反复感染或治疗不及时,导致病情迁延者有肝脏病变症状,如肝肿大、肝腹水、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日本血吸虫病可感染人、畜,造成损害甚至死亡,钉螺是其传播最主要的中间宿主,是黄牛和水牛重要寄生虫病之一,对养牛业的危害很大。因此,中间宿主钉螺与传染源的有效控制,对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1

病原

血吸虫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如下:

界(Kingdom):动物界(Animalia)

门(Phylum):扁形动物门(PhylumPlatyhelminthes)

纲(Class):吸虫纲(ClassTrematoda)

亚纲(Subclass):复殖亚纲(SubclassDigenea)

目((Order):复殖目(OrderStrigeatoida)

科(Family):裂体科(FamilySchistosomatinae)

亚科(Subfamily):裂体亚科(SubfamilySchistosomatinae)

属(Genus):裂体属(GenusSchistosoma)

2

血吸虫生活史

2.1血吸虫简史

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

完成血吸虫生活史需中间宿主钉螺,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人或哺乳动物被成虫所寄生,称为终末宿主,钉螺被营无性繁殖的幼虫所寄生,称为中间宿主。此两种繁殖方式相互交替进行,称为世代交替。其生活史大概过程是,感染血吸虫病的病人或家畜从粪或尿中排出虫卵,若粪尿排泄物污染了水,虫卵被带进水中,遇到合适温度在水里孵化出毛蚴。毛拗可以钻入螺体内,继续发育成母胞蚴,而后经无性繁殖产生子胞蚴、尾蚴。尾蚴在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外界环境,可以从螺体逸出并在水中自由游动,含有尾蚴的水体称为疫水,人或其他易感动物如果接触疫水,尾蚴即有可能钻进皮肤,进入皮肤后即转变为童虫,经过移行和一段时间的生长和发育,最终在门静脉系统或膀肤、盆腔静脉丛中定居寄生,并发育成熟为成虫,雌雄成虫结伴合抱并交配产卵,虫卵可随粪便排出体外或沉积于肝脏形成结节。总体来说,血吸虫生活史包括:成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及童虫6个阶段,其中从卵到童虫营无性生殖,毛蚴和尾蚴可在自然界水中营短暂的自由生活。

2.2血吸虫传播流行的中间宿主

日本血吸虫雄虫和雌虫

血吸虫在钉螺体内完成了生活史中的无性生殖阶段,实现了从毛蚴到胞蚴,再到尾蚴的过程,随后尾蚴可以逸出,伺机感染人或其他动物而发病。钉螺是雌雄异体、卵生、水陆两栖的淡水螺,属于软体动物门,螺体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外壳和魇,内包藏软体;另一部分为软体部分,包括头、颈、足、外套和内脏。

2.3钉螺与血吸虫关系

研究显示,钉螺亚种对不同来源的血吸虫的易感性差别不仅存在于不同亚种的钉螺之间,而且存在于来自不同地区的同一亚种之间,具有明显差别,并且日本血吸虫地方株经异地钉螺循环若干代后,其感染力可发生变化。

3

流行病学

血吸虫主要感染牛和羊,马、驴、骡、猪、犬、猫也可感染,还可感染小鼠、大鼠等31种野生动物,也可感染人。带虫的动物和人都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日本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是钉螺,在我国是湖北钉螺,该钉螺共有10个亚种,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南的地区,一般没有钉螺的地方,该病不形成流行,血吸虫可通过胎盘、皮肤和口腔黏膜等途径侵害宿主。该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5-10月是感染高峰期,这与钉螺活动和尾蚴逸出时间紧密相关。黄牛比水牛易感,其中3岁以下的小黄牛最易感,发病率最高,症状也明显,结果也很严重,黄牛的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水牛的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并且可以自愈,呈地区性流行状态。只要有接触含有尾蚴的水,不论任何年龄和性别的动物都有可能感染。截止目前,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未见发生过该病。

4

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4.1临床症状

该病感染犬和犊牛时,症状较明显,猪和羊症状较轻,马没有症状。一般情况下症状是黄牛比水牛的明显,小牛又比大牛的明显。水牛和黄牛被大量感染的时候,常呈急性经过,少量感染时,多呈慢性经过,尤其成年水牛,即使实验室检测为阳性,但仍呈隐性感染带虫不发病。牛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可将其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食欲不振,精神不好,反应迟钝,体温呈现间歇热,最高可升至40摄氏度以上,行动迟缓,腹泻、血痢,贫血,瘦弱,行动无力,起卧困难。最终因恶化而死亡或者转化为慢性型。慢性型临床上以这种类型的多见,食欲正常,精神沉郁,腹泻,排腥臭味的带血粪便,脱肛,肝腹水,肝硬化,瘦弱,产奶量下降,母牛受孕困难妊娠母牛流产。犊牛生长发育障碍多长成侏儒牛。

4.2剖检变化

病死畜消瘦,极度贫血,皮下脂肪萎缩减少,肝脏和脾脏肿大,背膜增厚,颜色为灰白色,肝脏有虫卵结节,颜色为灰白色或者为灰黄色,大小如粟粒大。腹腔积液;肠壁增厚,其浆膜面粗糙,并被淡黄色黄豆样结节覆盖,症状最严重的是直肠,其黏膜上有溃疡、结节和瘢痕组织,经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其内部有虫卵。肠系膜的淋巴结肥厚肿大,在门静脉血管以及肠系膜静脉内经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虫体。在其他内脏器官如心脏、脾脏、肾脏、胃以及胰脏等也可发现有虫卵结节的存在。

5

诊断

5.1诊断要点

在血吸虫流行区放牧或引进来自流行区的牛。消瘦、腹泻、里急后重,粪中有黏液、血液,甚至黏液块。眼结膜苍白,体温40℃以上,粪检可见虫卵。粪检法(锦纶筛兜集卵法):取粪5~10g,加水搅匀,先通过40~60目铜丝筛,再通过目锦纶筛兜过滤,然后在兜里加水冲洗,直至液体清澈透明为止,取兜内粪渣抹片镜检。5.2类症鉴别(1)肝片形吸虫病(肝蛭病)。类似处是吃草、反刍减少,瘤胃蠕动减弱,消瘦,拉稀,黏膜苍白。不同处:后期颌下、垂皮、胸下水肿,粪中虫卵比血吸虫卵大。(2)牛沙门氏菌病。类似处:体温高(40~41℃),下痢,粪中有黏液、血液。不同处:呼吸困难,食欲废绝,发病12~24小时即下痢恶臭,眼结膜充血、黄染、腹痛剧烈,可在24小时或延至3~5天死亡。粪中无虫卵。(3)夹竹桃中毒。类似处:吃草、反刍减少或废绝,拉稀,粪中有黏液、血液。不同处:因吃夹竹桃而发病,体温正常,有腹痛,粪腥臭,心跳缓慢(每分钟40次)。粪中无虫卵。

6

防治措施

6.1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是防治其发病的重要手段。做好环境卫生,无害化处理病死动物;注意气候变化,确保畜舍通风良好;提高饲料营养水平。合理调整饲养密度。放牧需到无钉螺的地方,禁止家畜与染疫水接触,更不能饮用。

6.2做好消毒工作

坚持每天对栏舍、过道、器具、场内死角消毒;每周对场内环境消毒两次。严禁外来人员进出场区,工作人员进场必须要更换工作服,经消毒通道进场工作。

6.3消灭钉螺

可用茶子饼、氯硝柳胺以及石灰等药物消灭钉螺,也可以采用围垦和土埋的环境改造的方式来消灭钉螺。

6.4防止虫体传人

引种应来自非疫区,并严格对引进的种畜隔离饲养。经实验室检测无虫体存在方可混群饲养。

6.5治疗

通过药物治疗,控制血吸虫病,使得人畜不排卵或排卵量下降,是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重要方法。血吸虫病药物治疗一度是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合成有呋喃丙胺、血防、锑及敌百虫片剂等口服药物,但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并不能达到控制传染源的目的。年毗哇酮的问世,为采用综合措施防治血吸虫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药物,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己经成为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耕牛仍然是血吸虫传播的重要传染源,家畜普查普治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目前,由于经济发展,耕牛已不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但是疫区仍然有零星的散户养殖,在历年的春季查螺灭螺工作中,江滩部分地区仍然可见水牛、羊等家畜,根据江苏省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发文规定,家畜血吸虫病查病、防病均由兽医主管部门实施,具体政策是“禁止江滩放牧”及“禁止家畜上滩”等。

汇编

销售公司祁光宇

扫描







































白癜风有妙方
呲美莫司乳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xxcbbz/2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