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在三水北部,迎着落日余晖,枕头湾的湖光与漫水河的碧水交相辉映。类似枕头湾水库和漫水河这种人工建成的水库、河涌等浩大工程,在三水北部有如繁星点缀,它们为我们带来绿、净、美的同时,更记载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血防攻坚史。在南山镇和大塘镇的交界处,有一个建于年的衣冠冢和书本形状的纪念碑。纪念碑的主人叫陈心陶,是我国近代寄生虫学奠基人之一,卓越的血吸虫病防治专家,杰出的医学教育家,著名的近代国际寄生虫学家,曾受毛主席先后三次接见。碑铭上的字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往事:自清光绪年间一种长不过10毫米的小钉螺渐渐在三水北部泛滥,“大肚子病”在这片区域流行,感染者面黄肌瘦、气喘力弱、肚子膨大。当时的三水北部是严重疫区,条条河沟有钉螺,家家户户有病人。许多血吸虫病患者在痛苦绝望中去世。三水区老干部陈汉波说:“17位三水人当中就有1位患有血吸虫病,而且发病人口集中在北部地区,意味着这些地区的发病率更高……当时单是六和镇条自然村就有14条自然村‘全军覆没’。”老干部潘国生说:“(那时)乡村凋零、荒野片片、人黄骨瘦皮肤黑,好像毛主席在《送瘟神》中写到的‘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一样。”新中国刚刚成立,陈心陶深入北江流域一带开展工作,与助手很快摸清了“大肚子病”的根源,发现并确定了广东血吸虫病流行区。而确定血吸虫的传播宿主为钉螺,是病原的重大发现。此后20多年,陈心陶先后3次长期深入三水疫区工作,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最后一次因积劳成疾辞世。潘国生老同志说:“陈心陶等老前辈、老专家为现代党员干部树立了先进典型,对教育和鞭策后人发挥了重要影响。”陈汉波老同志说:“陈心陶是防治血吸虫的伟大学者。三水有很多干部群众以陈心陶同志等专家前辈为榜样,为消灭血吸虫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回顾血吸虫治理历史,三水始终付出最大的努力。年,三水建立了血吸虫病防治站;年3月,三水全面开展草塘地区螺情调查,同年5月县委提出“苦战一年半,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掀起消灭血吸虫病运动高潮,在草塘地区大面积翻土灭螺;60年代,面对大面积的迳口草塘,广东省委做出“兴修水利,开发草塘,消灭血吸虫病”的决定,并启动迳口农场动工建设。陈汉波老同志说:“曾经在全县动用一万多青壮年,在九龙岗下披荆斩棘,在漫水河挖涌、填草塘,在枕头湾岗地里筑水库,战天斗地……年,来了一批广州知青(径口农场知青),就在这里摆开战场……大家不但白天干,经常晚上还要挑灯夜战。同志们的衣服汗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而且衣服全是泥巴,晚上就是随便洗了洗,到了第二天早上都不知道干不干,马上就穿起来继续开工了。这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过后在经济刚开始恢复的时期,大家都在吃不饱饭的条件下决战血吸虫,围歼血吸虫。”潘国生老同志说:“当时是万人上,万牛上。因为那时候河道的泥巴太多,人没力气了,就用牛。牛拉着也很辛苦,后来连牛都基本上累死了。”年开始,三水针对各处血吸虫病原开展有针对性防控措施,并最终消灭了危害百年之久的血吸虫病。回首70多年以来,为了使全体三水人民走向健康幸福的生活,三水党委政府、无数仁人志士与广大群众上下求索,共同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动人心魄的历史华章。来源
中共佛山市委老干部局编辑
佛山老干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xxcbjc/8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