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0月14日公布,获奖者分别为: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Banerjee)、埃丝特迪弗洛(EstherDuflo)、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Kremer),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所提出的实验性方案。这或许是近年来噪声最多的一次诺贝尔经济学奖。
仅就经济发展理论或随机控制实验(RCT)的方法单项奖而言,或许有更合适的人选,但获奖者的贡献恰恰在于,使用了较为新颖的、区别于一般均衡和数学建模的方法,并且研究了一直很重要,当前尚未解决,甚至对有些地区的人口来说,正在变得更为严峻的经济问题。这个问题生死攸关,那就是不平等和贫困。
不平等问题的加剧
在理性人思维的钳制下,经济学家们被认为是冷血动物。他们开出的很多经济增长的药方并不奏效,所以又被称为是江湖术士、江湖郎中、砖家。所以,经济学家们应该少发牢骚,回到问题本身。这个问题就是,效率如何兼顾公平。
从图1可以看出,全世界范围内,收入差距在持续上升。至今为止,世界收入前1%的成人收入增长总额是后50%增长总额的两倍。也就是说,在过去的近40年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中,最贫穷的35亿人口所分得的新增蛋糕的大小,只有最富裕的万人的一半(假设全球70亿人口)。
图1:全球收入增长分布曲线(~年)
资料来源:《世界不平等报告()》
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在各个国家,这也是普遍现象,即使是最发达的美国也不例外。如图2所示,至年,收入前1%成人的收入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在美国增长至20%。同时美国收入后50%成人的收入份额从年的20%下降至年的13%。
图2:美国收入前1%与后50%成人的收入份额(~年)
资料来源:《世界不平等报告()》
财富的不平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健康的不平等,数据显示,普通美国人的预期寿命正在下降。年至年间,美国最富有的20%人口的预期寿命有所增长,而最贫穷的20%人口的预期寿命下降。令人震惊的是,贫穷女性和富裕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差距从3.9岁扩大到了13.6岁。
极端贫困问题的加剧
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是希望成为世界上最穷的5%的国家中最富有的那5%,还是成为最富裕的5%的国家中最穷的那5%?如果你选择的是前者,那么,恭喜你,你的平均收入只有后者的20%。
在最发达的5个富国,婴儿死亡率平均为0.4%,而在最不发达的5个穷国,婴儿死亡率是20%。研究还发现,在穷国,死亡率的收入弹性是6,也就是说,收入每降低1%,婴儿死亡率就要上升6%(FilmerPritchett,)。
贫穷就该死吗?当然不是,但贫穷让人失去了求生的手段。夺取婴儿生命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传染病:肺结核、痢疾、血吸虫病、麻风等,而导致这些传染病高发的原因又在于恶劣的生活环境、营养不良、医疗资源缺乏
年的《世界发展报告》统计到,每年有万儿童死于腹泻造成的脱水,还有万儿童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夺去生命;万儿童死于细菌性肺炎;1.7~4亿儿童受肠道寄生虫的折磨然而,这些都是可以用比较低的成本预防,或者是救治的。例如,10美元就可以减轻脱水的痛苦,15美元就可以接种百日咳、白喉、麻疹、破伤风疫苗等
然而,救得了一个、百个、上千个、甚至是一个国家,能救得了全世界吗?历史上扶贫经验的教训是,缓解贫困需要的不是物资救济、金钱援助、控制人口、低息贷款,甚至也不是简单的直接投资和扶植教育,而是需要从微观个体的激励出发,从单一案例出发,从现实世界出发,因地制宜地设计解决方案。
如图3所示,世界在减少极端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全球生活在极端贫困中的人口比例从年的11%降至年的10%,反映了持续但缓慢的进展。在此期间,每天生活费不足1.9美元的人口数量减少了万,至7.36亿。但是,低收入国家和受冲突和政治动荡影响的国家的贫困率仍然居高不下。
从年到年的25年间,极端贫困率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从近36%下降到10%。但在年至年的两年间,这一比例仅下降了一个百分点。事实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贫困人口总数一直在增加。年,该地区的极度贫困人口超过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到年,在最乐观的情况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贫困人口仍将保持两位数。
图3:世界极端贫困人口的地域分布:被遗忘的撒哈拉以南非洲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PovcalNet及贫困与平等数据门户
这说明,过去的这些经济学药方,在有些地区起到了效果,但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很多国家内部的贫困地区,是没有什么效果的。问题出在哪?本届诺奖的另一启示是,可能是方法论出了问题。这实际上也是自8年金融危机以来,宏观经济学上讨论最热烈的问题,主流的最优化和一般均衡方法因为缺乏现实解释力而备受诟病。
这或许是本次诺奖的另一层含义,研究贫困问题,研究经济发展问题,至少不能只靠经济学家在办公室里码代码,在黑板上解方程,而是要深入到贫民窟中去。在那里,你或许会体会到,一袋维生素的意义,可能大于一篇《美国经济评论》(AER)。所以,经济学需要更有温度。这或许是年诺奖的一个重要社会含义和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