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回顾走过的路
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继续走好前行的路
建党百年,初心不变
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
卫生健康事业从起步艰难到蒸蒸日上
在健康中国行动全面推进
国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的今天
让我们一起
重温峥嵘岁月
学习党史中崛起的卫生健康事业
第
五
期
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并把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药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医药与时俱进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一、在“中医之争”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方针和要求近代以来,西医因诊疗技术特别是眼科与外科等手术治疗所表现出的显著疗效有别于传统医学的经验,被称为“科学医学”,中医药学遭到怀疑和否定。
在“中医之争”中,青年毛泽东认为中西医学各有所长、医理各有特点。年,他在读书笔记《讲堂录》中写道:“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专求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医生和药源都极为缺乏,医院“用中西两法治疗”,治愈了许多伤病员。年3月,江西瑞金的“医院”成立。毛泽东指示,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要结合进行,教育大家讲卫生,要中西医合作。延安时期,毛泽东亲身体验了中医药的疗效——名中医李鼎铭的几剂中药结合按摩治愈了他反复发作的关节炎和胃病。他主张破除中西医之间的隔阂,改医院以西医为主的局面。年,在纪念白求恩逝世一周年大会上,他强调必须团结中医,发挥中医的作用。边区政府多次召开座谈会,专门研究中医工作问题,并正式提出了“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方针和要求。年5月,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毛泽东进一步强调中西医要讲统一战线:“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作用都是要治好病。”年3月,陕甘宁边区成立了中西医药研究会等,对中西医结合做了可贵的探索。中医中药在革命战争年代担负医疗救护、控制传染病等任务,为保证军民卫生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医院中医诊室场景。资料图片二、“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旧中国疾病丛生、疫疬流行,缺医少药。面对严峻的卫生形势,中西医团结合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党发展人民医学的必要举措。年9月,毛泽东接见第一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代表时指出:必须很好地团结中医,提高技术,搞好中医工作,发挥中医力量。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为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会议确立了“团结中西医”方针,将之与“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并列,共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大卫生工作原则。
但是,由于社会上歧视中医已久,观念绝非一日所能消除,党中央关于团结中西医的指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如卫生部公布的《中医师暂行条例》和《中医考试办法》,要求过于苛刻、不符合实际,考试的内容多是西医的,使得大多数中医师被淘汰。年全国92个大中城市和个县登记、审查合格的中医只有1.4万多人。公费医疗制度中,没有考虑发挥中医的作用,各高等医学院校中没有考虑设立讲授中医中药的课程。
针对上述情况,毛泽东多次作批示和指示,要求从现实出发、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理解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年,刘少奇受毛泽东委托召集会议,传达关于中医工作的指示:“必须把中医重视起来。中医问题,关系到几亿劳动人民防治疾病的问题,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独立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一部分工作。”毛泽东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目前没法用现代术语解释清楚,是因为“没有把自己的东西研究透”,不能因此就“轻易加以否定”。中医是临床实践医学,评判中医理论是否科学,要从整体上分析、从临床疗效上分析。他提出,“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大力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鼓励那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西医,采取适当的态度同中医合作,向中医学习,整理祖国的医学遗产”。同年7月,党中央成立了中医问题临时工作组,传达中共中央关于中医问题的指示,召开中西医座谈会,讨论研究相关问题。年,毛泽东提出“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
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文委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的报告》,进一步阐明了党的中医政策,提出了改进中医工作的具体措施。同月,卫生部成立中医司。年12月成立中医研究院,周恩来亲笔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一些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中医研究所,积极培养中医、壮大卫生队伍。一方面,推动“中医带徒弟”工作,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基层中医药人才;另一方面,开办中医学院,将中医教育纳入正规学历教育体系。
年,卫生部会同高等教育部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筹建四所中医学院,开设课程主要有“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等。年至年,全国各中医学院毕业生累计有余名。截至年,各地共培养中医学徒5.9万余名,为中医队伍增添了新生力量。大医院工作。据统计,年,医院19所,中医院床位张;年,医院发展到所,床位张。医院医院都设立了中医科。年,卫生部发出《关于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紧急通知》,各地组织大批中医工作者对古典医籍和老中医经验开展整理、总结、研究工作,整理民间秘方、验方。
年,中国掀起了西医学习中医运动。中医学院举办了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毛泽东肯定了这一做法,并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从年到年,共培养了多名“西学中”人员,他们成为全国各地、各医学学科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开拓者和权威人物。屠呦呦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曾于年到年在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
年,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要求“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以解决七亿农民的防病治病问题。办法是因陋就简,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培训赤脚医生,而“安全、有效、廉价”的中医药充分发挥了作用,依靠赤脚医生基本上实现了广大农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的目标。在农村加强中草药知识普及与中医药适用技术推广,也带动了中草药种植与加工。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中药材销售9.9亿余元。年7月,中国将针刺麻醉术成功应用于外科手术。到年底,在国内开展的针刺麻醉数量为万例。
中医治疗适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痢疾、关节炎、神经痛、烧伤、脱臼、多种皮肤病等,疗效显著;对于高血压、晚期血吸虫病、慢性肾炎、再生不良性贫血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全球疟疾肆虐时,年5月23日,中国启动对抗疟疾的中药研制。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成为课题攻关的组长。她从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这一宝库中发掘出青蒿素,经过反复试验,年提炼出的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年9月,屠呦呦因此获得拉斯克医学奖。年10月,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传统迥异的医学“同唱主角,争唱主角”,在当时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形下,在构建以人民为主体、农村为重点、积极防治为内容、人民健康为根本的新型人民卫生事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所赞誉的“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健康收益”。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有了根本提高。“文化大革命”时期,和许多其他领域一样,中医药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0世纪50年代,屠呦呦(前右)与老师研究中药。资料图片三、“中西医并重”: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医药事业逐步恢复发展。年,中共中央转发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重申了党的中医药政策,医院校、培养中医药人才、医院、加强中医药研究机构建设、组织西医学习中医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措施。邓小平批示,“这个问题应该重视,特别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年5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后改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年3月,卫生部召开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会议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30年以来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确立了中医药等传统医药的法律地位。面对当时出现的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西医西药的迅速走俏使得中医日益边缘化的格局,年中央书记处要求“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地位”,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同时,要求中医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年,卫生部制订了《中医事业“七五”发展规划》,提出“以机构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以学术提高为依靠”的发展思路。同年,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将“中西医并重”列为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1年9月颁布了第一个《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3年,面对非典疫情,科技部发布了中药防治非典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初步筛选出可在非典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的中成药,引起国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