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中国共产党同年同月同日生!
他,上世纪40年代留学海外,
获国外诸多知名机构的工作邀请,
却冒死归国,
只为做出“为国、为民”的新药!
归国后的他,和另两位专家一起
研发了首个被国外公司仿制的中国新药。
今年7月,他将和党共同迎来百岁生日!
他就是中国第一代
临床麻醉学家、
药理学家及编辑学家,
世界卫生组织(WHO)顾问,
上海市劳模丁光生先生!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传奇人生
冲破阻挠、毅然回国,
丹心报国渡重洋
丁老出生于年7月23日,恰逢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他以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谱写一生。
年3月2日,丁光生(前排左一)和父亲丁绪贤、母亲陈淑与哥哥在苏州合影
年,丁光生考取了教育部的公费留学,筹备一年后,于年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担任临床麻醉医师,同时在药理系攻读药理学博士。他为学勤勉刻苦,工作认真负责,获得业内一致好评。他不仅被美国SigmaXi学会选为会员,还收到了美国诸多知名机构的工作邀请。然而,新中国的成立和 的爆发,让他萌生了回国报效的强烈愿望。
年6月16日,丁光生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药理系获博士学位。
但他的这一决定遭到了美方的种种阻挠。为了早日回归祖国怀抱,丁光生给政务院写信询问,拿到了中国政府欢迎他归国的复函,他据理力争,甚至还进行了中文复函的英文公证,美国政府这才不得不放行。
年7月,丁光生从旧金山登船准备回国。临开船前,几个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工突然上船,要检查他和另一名中国学生的行李。之前有过钱学森先生在临开船前被阻止回国的先例,他感到十分担心。但美国人查不出所谓的违禁物品,丁光生的船终于起航了。这艘船在太平洋上足足航行了半个月,当他历尽艰辛终于踏上祖国的土地,在深圳罗湖火车站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时,他不禁热泪盈眶。
丁光生对祖国的拳拳深情,几十年间从未更改。在他看来,所谓“新药精神”不能脱离“爱国”两字,他说:“只有把祖国放在心里,才能真正做出‘为国’、‘为民’的新药。”
为了拯救生命,
甘当第一个临床实验的“小白鼠”
回国后的丁光生很快收到了多家医学院的工作邀请,在他的姨夫竺可桢教授的推荐下,他选择了加入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药物所自年建所以来,一直开展药物化学的研究工作。当时国内没有药理研究室,只能把样品寄到国外进行药理活性测试。一进所,丁光生就立即着手开展了药理研究室和动物房的筹建工作——这对当时的药物所而言,是白手起家、平地起楼般的大工程。
年4月,丁观生(右一)和同事去上海市漕河泾参观药物所新建动物房
药理室的建设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丁光生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大到设计监制实验室和动物房,小到采购桌椅笼具、仪器设备,他都亲自操刀。他四度建设动物房,有时甚至独自在动物房中过夜;冬天水泥凝固太慢影响进度,他手捧火盆促进干燥;为了制做筛选模型,他带领动物房的同事连夜捕捉流浪猫狗……诸般事迹,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在丁光生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年底,药理研究室发展到21人,初见规模。自此,药物所提取的化学有效成分再也不用漂洋过海送往美国分析了。
年3月11日,丁光生在上海药物研究所办公室内工作
丁光生的科研工作主要分为三方面:心血管药理研究、抗血吸虫病的研究和重金属解毒药的研究。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有大量的血吸虫病的病人,治疗这个病,全世界多用锑剂,这种药须通过静脉注射,毒性大,有的病人刚注射完,就因毒性太强而丧命。丁光生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反复筛选研制,找到了安全强效的解药——二巯丁二酸钠,一经推广应用,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令人动容的是,年,医院开始临床试验二巯丁二酸钠时,丁光生自告奋勇,成了第一个临床实验的“病人”。他不仅有着对抗“小虫”的妙手,更有着一颗“神农遍尝百草”般的医者仁心。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此药在美国仿制和临床使用,这是美国人第一次仿制和使用中国人发明的药。
年,二巯丁二酸钠三位主要研究人员合影:梁猷毅(左)、谢毓元(中)、丁光生(右)
此外,丁光生还开辟了冠脉循环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研究,并首创抗心律失常的新结构类型药常咯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他做的是真正造福人类的事业。
从医学家到编辑学家,
他甘做“护花的春泥”
丁光生在两个看起来相去甚远、少有交集的领域——医学和编辑学中,都做出了令人敬仰的成就。
年,丁光生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当时全国第一届药理学会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决定创办一份药理刊物——《中国药理学报》,大家推选丁光生担任主编并进行筹备。历时一年后,年,《中国药理学报》正式出刊。这之后,他的所有精力都转移到了办刊上,并参与筹备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年12月,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表彰及交流大会,翁永庆给丁光生颁奖
早在年12月,《中国药理学报》就刊登了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NormanFarnsworth等撰写的全英文论文。到年,已有一半左右的论文用英文发表,年,《中国药理学报》正式注册为全英文刊。
80年代丁光生播下的《中国药理学报》这颗希望之种,经过40年的孕育与发展,已成为了参天大树,为中国学术界赢得国际话语权打下了良好基础。学报每年投稿量不断上升,年度只有篇,今年预计达到篇。
他的座右铭是甘为他人做嫁衣,编辑工作是一项“只出力,不出名”的工作,但他“甘做护花的春泥”,哪怕自己双目患病,视力恶化,也依然坚守在这份“不起眼”工作的第一线。
年,丁光生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秦伯益院长为他题诗:“丹心报国渡重洋,细雨润物绣华章;几案常展经纶书,杖履不涉名利场。新药评价自君倡,期刊规范赖翁扬;最是难能可贵处,直人快语暖人肠。”诗中不仅高度评价了丁光生在事业上的成就,更强调了他予人温暖的人格力量。
往期精彩回顾
20后“铅笔小芯”王老三
啥车都能修,31岁的上海市第一届劳动模范,今年岁!
: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