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题/材/建/党/百/年
《战士》
现代京剧
医院有一位94岁的老共产党员、老医生名叫胡兆富,他60多年来深藏功名,淡泊名利,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其传奇经历非常令人震撼,其先进事迹非常使人感动。在部队,胡兆富以一个普通卫生员战士的身份保家卫国,浴血奋战,在炮火硝烟中抢救了无数战友的生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诸多战役中立下了诸多的战斗功绩,获得了无数的特等功、一等功荣誉军功章,被党中央授予“人民英雄”光荣称号。解放医院,但依然以一名医疗界“战士”的身份勤勤恳恳、一心为民,为了拯救贫穷山乡老百姓的生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汗水。他战瘟疫、斗暴雨、登高山、攀险岭,冒雨出诊、冒雪行医,淌着踹急的山洪解救处于危难的急病患者。因此,他成为了无数基层农民百姓的生命救星,医治了无数急症病人的疑难疾病,为民造福,为民积德,为民求命!胡兆富用自己的医者仁心获得了无数山乡村民的崇高敬意,用自己的朴实纯粹、用自己的对党忠诚,书写了非常精彩的人生轨迹,成为了当代社会人人崇敬的“浙江骄傲”和“时代英杰”!
演出创作:浙江京昆艺术中心中共常山县委宣传部他是背负着诸多烈士英魂行走的人
——王宏
这个春寒料峭的三月,国家一级编剧、原总政话剧团团长王宏匆匆来了一趟杭州。虽然久居北京,但王宏和浙江的缘分很深,在此之前,他曾和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合作了谍战主题的越剧《枫叶如花》,也参与了浙江演艺集团两部话剧《雄关漫道》和《凤凰》的剧本创作。而这一次,他是为了现代京剧《战士》而来。尽管这是他第一次与浙江京昆艺术中心合作,但是南派京剧在长三角的繁盛,让他这个自诩为资深京剧票友的著名编剧,对《战士》充满了信心。
《战士》编剧王宏和导演翁国生记者张玫采访王宏编剧接受
special
特殊任务
不过说起来,起初在接到浙江京昆艺术中心要把常山县95岁老党员胡兆富事迹搬上舞台的邀约时,王宏并不感冒。“作为一个北方人,我对浙江常山县的风土人情并不熟悉。而且这类题材普遍扎堆,我也不想炒冷饭。事实上,胡兆富并不是那种身上有着强烈色彩的英雄。恰恰相反,他很平凡,普通得就和我们身边人一样,这样的题材不好写,弄不好就成了一篇好人好事。”
但是浙江京昆艺术中心并没有放弃。一天深夜,王宏在半夜突然接到了中心直属领导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刁玉泉的电话。“刁厅是军人出身,也是部队的老领导,他跟我说,这个剧本非我莫属,这就是个任务,没有退路。也许因为我也是军人,也许因为军人更了解军人,更容易走进并触摸胡老的心灵、感应他的情怀。”王宏坦言,带着军人情结,他决定继续作为一名战士,接下这个任务。
胡兆富究竟和别的英雄有什么不同?王宏想要建立起与这个老共产党员内心联接的通路。但这个通路是什么,王宏心里并不清楚。于是,他查阅了大量关于胡兆富年轻时参加过的抗日游击战、鲁南战役、开封战役、洛阳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战役的资料。因为疫情影响,身在北京的王宏无法赴常山县采风,总导演翁国生又四次赶赴常山县,采访了胡兆富救治过的每一位老乡病患,为王宏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
在做完这些功课之后,王宏深深地觉得,胡兆富就是一个背负着诸多烈士英魂行走的战士。“他不是在为自己活,而是在为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友们活。胡兆富早已将‘小我’化成了‘大我’,与剧中那些闪回在他记忆深处的战友合体共生。”打通了联结的通路,王宏也如同打通任督二脉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不过剧本依然花了他整整四个月的时间。“过去写话剧本子速度很快,但京剧不一样,一句句唱词都需要磨出来。有时候灵感来了一天能写十几句,有时候琢磨很久一天才憋出一两句。”
回忆
flashback
倒叙结构
京剧《战士》的舞台跨度,是从年一直跨越到年,如何将碎片化的故事串联,难度可想而知。于是,王宏与总导演翁国生一起商议,树立了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胡兆富的形象。他时而是在河岸边点名怀念战友的90多岁的老年胡兆富;时而是为了保卫家园而投身战场的青年胡兆富;时而又变成为乡亲医院医生的中年胡兆富。这种有着大量闪回的“回忆倒叙”,以及几维空间并行的戏剧结构和舞台样式,在京剧舞台很是新颖,也令人期待。
舞台之上,观众可以看到大量闪回的画面。比如开头,年逾九旬的胡兆富身穿旧军服蹒跚走来,拿着酒又去河边点名。“指导员,老郎中,李二壮!吹号了,集合了!我想你们了,想和你们聊聊天,聊聊天……”孩子们都不理解老父亲为什么总会有到河边点名的怪异行为,只有胡兆富心中,从未忘记过那场战争。
突然大幕一转,年轻的胡兆富与战友们为了炸掉敌人的暗堡,正冲锋陷阵。当一个接一个的鲜活生命在他面前终结。他最要好的泰宁抗日游击队女卫生员“老郎中”,也为了掩护他,宁愿牺牲成为敌人的靶子。这样的战争记忆,让人看得热泪盈眶。
发布会上展现的另一幕,则是战争结束后,主动支援常山县的中年医生胡兆富——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他接到村民求救,置身前往常山深山区“千尺崖”救治患儿。原本已经放弃希望的患儿父亲,正准备挖坑埋了孩子,然而就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胡兆富冒着生命危险到了老乡家里,成功带患儿下山并救治了孩子。“在常山采风的过程中,翁导带领着其他主创见到了当年胡兆富救治的这名患儿,这个故事很感人,他真正做到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淡泊名利、医者仁心。”王宏感慨地表示。
细节
moving
以情动人
细节,是编剧的生命。扎实的细节,也是《战士》感染观众的根基。上世纪60年代,年轻的共和国遭遇了席卷全国的血吸虫病大灾难,常山县也成为浙江的重灾区之一。在胡兆富为村民治疗血吸虫的过程中,王宏描写了一个细节——由于当地医疗水平落后,村民们都害怕抽血,认为并没有血吸虫。直到胡兆富把显微镜搬到了现场,当村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游动的血吸虫之后,终于信任了胡兆富。“其实当时除了浙江,山东也是血吸虫的重灾区之一,这个细节,就是我从老家山东的真实案例中搬过来的。”王宏透露说。事实上,在《战士》立项之初,最早定的剧名是《共和国勋章》。但王宏在追寻胡兆富的足迹之后,发现他并不是一个看重功名的人。“如果他真的看重这些,就不会隐藏功名六十载,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知道。”于是王宏决定将剧名改成《战士》。在他心中,这位老英雄,就是一辈子都在战斗的真正的战士。
在《战士》中,王宏还写了一出很重头的戏,就是胡兆富在文革时期遭遇不公正待遇后,依然不忘初心。“这个没有波澜壮阔事迹的老英雄,其实最看重的就是他的党员身份。他是在战争时期入党的,然而在文革时期,他却被打成了‘假党员’。扪心自问,如果我们遭遇这样不公正的待遇,可能早就放弃了对自我的要求。但是胡兆富却顶着‘假党员’的帽子,做着真党员该做的事。应该说,他的党性意识,已经植根骨髓,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稀缺的。”
在王宏看来,今年春节档上映的《你好,李焕英》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导演手法、技术手段多么巧妙,而是它切中了一批长大孩子对母亲的情感。而《战士》,则是王宏想要给予当代年轻观众关于父辈的记忆。“从一开始的拒绝,到后来我从内心深处理解胡兆富这一辈子的所作所为,从骨子里开始崇拜这个老战士,老英雄。胡兆富老人不是我笔下的人物,他是当今社会最稀缺、最真实的存在,他是我们的战友,我们的父亲,我们的脊梁。
王宏
京剧《战士》编剧
一级编剧,原总政话剧团团长,全军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出版有《泰山人——王宏小品集》《母亲河——王宏曲艺集》《王宏剧作选》四卷等专著。主要作品有话剧《冰雪丹心》《士兵们》《生命档案》《泉城人家》《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等,大型戏曲作品《黄显生》《枫叶如花》等,小品《种子》《装修》《足疗》《障碍》《你摊上事了》等两百多个,曲艺作品《懒汉糖葫芦》《生灵叹》等一百余篇。其作品多次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文华剧作奖,中国戏剧奖,解放军文艺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中国话剧金狮奖,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文联“全国百优青年文艺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浙江京昆艺术中心
扫码